今晚主講宮崎駿的《龍貓》,來看的人很多很多,多到放映室的座位坐不下,而沒座位的同學硬是站著把一個半小時的電影給看完了,這令我甚為動容。
? ? ? 宮崎駿先生不愧之為當代動漫大師,生機勃勃的綠色森林,充滿詩意的田園風光,引人遐想的璀璨星空,調皮可愛的小梅,聰明懂事的小月,陽光暖心的爸爸,溫柔美麗的媽媽,略帶羞澀的小勘,充滿愛意的奶奶,以及那最最可愛的三只龍貓。整部電影在歡聲笑語,輕松愉悅,以及一點點揪心中度過。記得打掃房間時小月小梅充滿好奇的想象會給觀眾帶來一份心靈的返璞歸真;記得呆萌的龍貓每一次出現都會引起一陣開懷地大笑(因為它的形象確實萌得讓人想趴在它肚皮上睡大覺);記得一家人在醫院里時的其樂融融會令觀眾感到溫暖與感動;也還記得小梅在路上迷路時給觀眾帶來了揪心與不安。
?
?無疑這是一部很出色的電影,因為它確實引起了我們內心的共鳴。大家在開心愉悅之中度過了短短的一個半小時,在這一個半小時里,所有的人似乎都變成了小孩子,似乎都看到了大人所看不到的龍貓。然而,電影結束之后,大部分人又變回了大人。
?影片結束之后,留下來愿意分享感受的人不到1/7,難道這樣一部電影僅僅只是大家短暫享受過后的過往云煙?還是說大家喜歡它僅僅只是因為龍貓的可愛呆萌?我以為女生會有比較多的想法,結果沒有一個女生愿意留下來談談感受。本來,這也無可非議,但想到大家對待電影的態度如此隨意,不禁有些失望。因為,好的電影可能自己看很多遍也比不上很多人看一遍后相互交流感受要獲得的多。哲人曾說:你一顆蘋果,我一顆蘋果,交換后,每人還是只有一顆蘋果;而你一種思想,我一種思想,交換后,每人就有了兩種不同的思想。于是乎,交流之重要性不言而明。
? ? 或許能用《龍貓》中所表達的東西來解釋這一現象。在我看來,宮崎駿大師是想通過《龍貓》這部電影來喚醒我們內心早已沉睡或是死去的童真之心,以及揭露出成長過程中我們漸漸失去的一些東西。想想小時候,我們是否想象過那就在眼前卻又從未去過的森林里住著藍精靈,怪物史萊克呢?我們是否又想象過自己要化身為奧特曼去打怪獸呢?我們是否又隱隱約約看見過灰塵精靈呢?……我想,曾經的答案是:是的,我們都曾這樣。然而一個不真的實事是:現在,不是這樣,那很幼稚。
?
?或許這就是成熟吧,成熟就意味著要失去一些東西以此來交換得到另一些不同的東西,但我們失去的東西往往都那么珍貴,而我們得到的東西卻又是那樣可笑,這樣的成熟,代價未免太大。想想看,我們失去了想象力,好奇心,童真之心……這些能夠創造偉大事物的美好品質,卻得到了在老人摔倒在地時冷眼相待的冷漠;得到了那防人之心不可無的畏畏縮縮;以及那激不起任何漣漪一潭死水似的麻木不仁……我們多久沒有像小時候看《貓和老鼠》時那樣開懷地笑過了,又多久沒有像小時候受委屈時那樣肆無忌憚地哭過了?我知道,這很久了。
?失去的,得到的,孰輕孰重,孰美孰丑,一想便知。據了解所知,大概有70%左右的人處于麻木狀態,而僅有20%左右的人快樂生活,最后的10%左右的人分別處于憂愁和淡然。雖然我離那20%還有一點點距離,但卻遠遠沒達到那70%。至少,我還守望著我內心的那一片麥田,幸運的話不時還能看到那三只龍貓出沒其中。
? ? 如果,能不長大,那該多好。
?又或許,我們能努力讓自己變得不那么糟糕呢,這有可能的,絕對有可能的。畢竟宮崎駿大師正是這樣一個人,我相信那20%是我們努力過后所能夠達到的。
?返璞歸真,不如從行走開始。出去走走,看看這美好的世界吧,去見識見識自然的瑰麗吧,去尋找那藏匿于森林深處的可愛龍貓吧。畢竟,真正令人病入膏肓的是足不出戶的閉塞心靈啊。
?
? 我們難以改變世界,同樣的,我們也應該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我們應該立志不要讓世界輕易的改變我們。盡管有時候世界顯得很殘酷,而不少人也因此而沉淪。但,這也是可以避免的。盡管生活不會一帆風順(確實也不應該一帆風順),但我們又有什么不同呢,天黑時我們仰望的都是同一片星空。誰不曾經歷過痛苦,誰不曾經歷過欺騙與背叛,誰不曾經歷過滄桑呢?如果,我們能夠堅強一點,能夠勇敢一點,能夠執著一點,或許我們就能夠看到黑夜里的璀璨星空,以及黑夜過后的耀眼陽光了。
? 如果,你正身處黑暗,請記起我;如果,你正陷身痛苦,請記起我;如果你正陷入迷茫,請記起我。因為,我是你的龍貓啊!
? 當你不需要我時,我會在黑暗之中默默守護著你,當你需要我時,我會為你拼盡全力。只因為,我是你的龍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