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學家在尋找能預示成功的個人品質時一致發現,智力和自制力最能預示成功。意志力像肌肉一樣,過度使用就會疲勞,長期鍛煉就會增強。(人體也在質能互換,意志力可看作一種能量)增強意志力是讓生活變得更好的最保險的方式;
2、“受他人引導的人”,引導他們的,不是他們內心強烈的道德信仰,而是周圍人的看法。相信自己能力和價值的人往往更幸福、更成功;
3、自我控制讓你更放縱,因為它消除壓力,讓你能夠把意志力保存下來應對更重要的挑戰;
4、不管是壓抑情緒反應還是放大情緒反應,控制情緒反應就會消耗意志力,即偽裝有成本(把精力用在偽裝上,就沒有更多精力做正事。反過來,做了勞累耗神的事,想偽裝也不容易了);
5、意志力被損耗會讓人對各種事情的反應更強烈,感受會變強。因為你的大腦回路對情緒的控制不如平常好。所以說,自我損耗造成的影響是雙重的:一方面意志力減弱了,另一方面渴望變強了;
6、你的意志力是有限的,使用就會消耗,你從同一帳號提取意志力用于各種不同任務。所以,用掉的意志力越多,向下個誘惑屈服的可能性就越大。面臨一個產生內心沖突的新誘惑,如果已經擋住了之前的誘惑,特別是如果上個誘惑過去沒多久新誘惑就來了,那么他們更容易屈服(銷售的心理過程,如何持續不斷的誘惑?)
7、身體長期疼痛的人缺乏意志力,因為忽略痛苦是項十分耗神的任務;
8、意志力的運用分為四類:一、控制思維。為了保存意志力,人們經常不追求最全或最好的答案,而是追求事先就有的結論(可稱為心理防御的一種?這樣就做不到極度開放怕,也很難學到新知識而成長);二、控制情緒(情感調節)。情緒非常難控制,因為你一般不能運用意志力改變心情。你可以改變你的想法或行為,但是你無法強迫自己高興(假裝開心);三、控制沖動。或者說控制誘惑、控制誘惑帶來的沖動行為或反應;四、控制表現、績效、成績。比如集中能量于當前任務,在想放棄的時候堅持下去。
9、一次只做一件事。如果你想讓生活同時發生幾個變化,那么最終可能一個變化都發生不了。最好是只下一個決定并堅持下去,那就足具挑戰性;
10、對大部分人而言,問題不是沒有目標,而是目標太多-一下子就想擁有所有想要的,即過多的目標。而導致目標沖突,相互沖突的目標不會帶來行動,只會帶來苦惱:愁的多,做的少,身體和心理健康都變差。
11、研究者發現,高收入者比低收入者看的更遠。這個差異時必然的,你在為眼下的房租、柴米油鹽奔波,自然無法看的更遠。一般而言,遠端目標比近端目標好,這是因為,優秀的人會把當前的努力看作實現遠端目標的必要步驟,看到了每日努力和遙遠夢想的關系,所以愿意努力去取得進步;
12、當你制定了一個協議但沒遵守,你就會破壞你對自己的信任。你可以糊弄任何人,除了你自己;如果你糊弄了自己,你就會付出代價;
13、任務未完成、目標未實現,腦子里就會又個聲音不斷提醒你去完成任務、實現目標。然而,一旦任務完成了,目標實現了,腦子里的那個聲音就會消失;
14、結合上面:自我控制的第一步,設置清晰且不沖突的目標;二、列好具體的行動,必須具體到可以馬上做;(綜上,若不能如此,不如不定目標,以免擾亂心神)
15、為不太熟悉的熟人做決定損耗的意志力遠遠少于為自己做決定(自己的事還是自己多上心,不要依賴別人);
16、法官的困境 囚徒的不幸:意志力弱的時候,你會找接口避免或者推遲決策,你會選擇最保險最安全的做法(或者說選擇相對容易的決策)。人們之所以拖延做決定,部分原因是擔心放棄選項。有大量研究表明人們很難放棄選項,即使那個選項對他們一點好處也沒有。所以損耗意志力后,人們就會想辦法推遲或逃避決定。為什么越來越多人推遲挑選伴侶,其實就時選擇過多,所以拖延更久,并且當你又很多要求要考慮、又很多人可挑選時,你就開始追求完美。我們會因為太過渴望保留選擇權而忽視了長遠代價-或者看不到其他人為之付出的代價;
17、過多的選擇,很容易導致決策疲勞,此時,人們容易接受推薦值;(與6結合考慮銷售的應用)
18、能夠為了長期回報抵制短期誘惑,不僅是致富的秘訣,而且是文明本身的秘訣;而現代人誘惑太多,前面太多決定或者其他耗神的事情雖好了意志力,而導致越來越短視。所以別在意志力損耗嚴重時制訂任何計劃;
19、自我控制的頭兩步:設置目標、監控行為(對著鏡子都會做的更好)。如果想滿意,就要孤案組走過的道路;想要激發上進心,就要關注前方的道路。因為拿自己與“一般人”比較,人們就會讓自己感覺良好——我們都喜歡認為,一般人不如我們自己。(達克效應(D-K effect),全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它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拿現在的自己與過去的自己相比,我們往往也能獲得快樂,因為我們傾向于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在進步;
20、情緒溫差(hot-cold empathy gap):在理性、冷靜的“低溫”狀態,體會不到在充滿激情和欲望的“高溫”狀態有何表現。挑高溫度,不可想象的事情就意外地變成了可以想象的事情。(多方面體會,道德敗壞的事,調動情緒、刺激成功欲望的事);
21、自制力高的人與其他人的區別,更多地體現在自動行為上(另一種稱為控制的行為)。也就是說,運用自制力形成日常習慣,長期下去會事半功倍(每天做形成習慣比“爆發型“一次做完更好);另外,外在的秩序與內在的自律存在聯系。
22、專注于高尚的想法可以提升自己的意志力。狹隘的、具體的、眼下的焦點不利于自我控制,而廣闊的、抽象的、長遠的焦點有利于自我控制。
23、信教者壽命更長,因為信教者又更強的自制力。建議無神論者尋找自己的一套神圣的價值觀。(上22條。做一件事賦予其極大的意義可提高自制力,更有助于完成);
24、當誘惑還很遙遠,我們可以忽略誘惑;但是,但誘惑就在眼前,我們就會頭腦發昏,忘掉長遠目標。最好的方式劃定明線:零容忍,沒有例外。另外,遠離誘惑是最好的選擇;
25、并非自尊高低帶來結果好壞,而是結果好壞帶來自尊高低。一味夸獎并沒有讓孩子更成功。自尊應來自自己努力所獲取的實實在在的成就,而非別人虛偽浮夸的贊美——”你是最棒的“。(很多電視電影可以看到這種場景,孩子事情沒做好,鼓勵他時并沒什么用);
26、父母需要強調嚴格的紀律。并非意味著隨意打罵或者嚴厲懲罰,而是說要花時間留意孩子的行為i,給予恰當的獎勵或懲罰。
27、懲罰有三個基本方面:一、嚴厲性:嚴格的紀律不等于嚴厲的懲罰,嚴厲懲罰似乎極不重要,甚至又害:不但不能培養美德,反而讓孩子認為人生是殘酷的,暴力是恰當的);二、及時性:一旦錯誤,立即實施懲罰,要讓孩子清楚是因為什么而受罰;三、一致性:極其重要。同樣的錯誤給于同樣的懲罰,不管在家還是在公共場所,任何情況都要保持一致性。以讓孩子清楚,什么行為是恰當的,什么是不恰當的;綜合以上,理想狀態是,孩子每犯一次錯,父母就應該迅速給于懲罰,但是要用克制的,甚至溫和的方式。一兩句斥責往往就夠了,只要一犯同樣的錯誤就給于同樣的斥責而且語氣認真嚴厲就行。
28、要相信孩子的能力以及嬰兒可以了解到,他們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等其控制好情緒,安靜下來再去滿足他的愿望。早期越警惕,后期越省力。
29、可以從設目標和定標準開始,目標最好一起設定,為了幫他們實現,可以制定恰當的激勵措施。金錢激勵要靈活運用,因為付錢讓人們做他們喜歡做的事情,他們就開始把這個事情視為要付錢的苦差;
30、借鑒游戲開發者,他們提煉了自我控制的基本步驟:一、設置清晰的、可實現的目標;二、給予及時反饋,提供足夠的獎勵讓玩家經常練習、持續改進。(即使失敗也沒有挫敗,因為重點是獎勵而非懲罰。思考什么事情什么情況可以用這種策略保持高度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