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都面臨著非常多的選擇,手邊有那么多的工作,先從哪開始做起?促銷季又臨近了要買哪些東西?手里有一筆錢是先買車呢還是先買房?從雞毛蒜皮的小事到人生中重要的大事,時時刻刻我們都需要做一些選擇。
那我們究竟是怎么來選擇的呢?有哪些因素在背后助推我們做出最終的選擇呢?
最后期限助推
工作布置下來了,我們總是會一拖再拖E,一直拖到馬上臨近截止期限為止。這個最后期限就是一種“助推”。這樣的例子非常多,比如買回來的書總比借回來的書看的慢,借回來的書都有一個還書期限。通常我們給自己限定的最后期限常常不起作用,所以這樣的最后期限需要是一種來自外界的壓力,而非自身約束力控制的。
經濟支出助推
有些時候,因為我們想要避免經濟上的損失,會無形中形成一種助推,幫助自己完成一些目標。這種經濟支出包括收入和懲罰兩種方式。我們一般可以按時完成我們的工作,就是一種收入的助推作用。那么懲罰怎么發揮助推作用呢?比如遲到這件事。如果每次遲到扣10塊錢或者50塊,很多人還是會遲到。懲罰的金額沒有達到受罰者心中的一個波動底線,很難發揮作用。我們把數量級放大,如果每次遲到扣一千塊,每增加一次,懲罰數額翻倍,人們就會把這件事放在較高的優先級。
時間支出助推
我們經常會發現,時間好像有越來越不夠用的趨勢。那么減少我們的時間支出,就可以成為一種助推。比如我們現在流行知識付費,就是一種知識過濾,通過付費的方式來減少我們支出時間,直接給我們提供最有價值的知識。包括現在如火如荼的外賣生意,根本上是因為我們都希望節省時間支出,助推了整個行業的發展。
用一種充裕的資源去換另一種稀缺的資源,每一種稀缺的資源,都可以成為我們的一種助推。
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因素都可能成為一種助推。那助推出來的是否就是我們的最優選擇呢?
比如市場傾向于炒熱稀缺資源,但稀缺資源是否對每個人都有那么大價值呢?我們要不要追隨“助推”下的潮流呢?
這個時候認清自我的需求無疑是最重要的。稀缺本身并不構成價值,只有基于需求的稀缺才值得我們去追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