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八月的假期,我去了扶余郡,吸引我的是扶余的孤獨氣息。
它是一座擁有十萬人口的小城,小而且靜,炎炎酷暑時候,街上幾乎看不見行人,連汽車都不大多,讓人特別能集中精力感受汗流浹背和呼吸的聲音。
扶余,位于韓國忠清南道境內的錦江流域,公元538~660年,扶余是朝鮮三國時代其中一國——百濟的國都。扶余是古都,在繁華城市中間,神圣,靜謐,而且孤獨。
扶余原是公元前2世紀生活在中國東北部的民族建立的古國,538年,百濟圣王遷都泗沘后,將原來的國號改稱南扶余,也就是今天的扶余郡。
扶余郡的著名景點有白馬江,定林寺,扶蘇山城,落花巖,宮南池,以及國立扶余博物館等。扶余郡以荷花為郡花,并賦予荷花以創造生命和富饒、繁榮、廉潔、以及永恒愛情的美意。當時正趕上扶余郡在宮南池舉行蓮花節,況且時間緊促,我決定,第一站就去宮南池。
宮南池位于扶余市南部,從車站步行約20分鐘的距離,不過盛夏一路走過去,還是蠻辛苦的。宮南池是朝鮮百濟泗沘時代的宮苑池,也是韓國歷史上最早的人工蓮花池,相傳,宮南池是當年百濟武王為了表達他對公主的愛慕之情而建造的。宮南池的名字,在史料《三國史記》中有所記載。公元634年3月,武王派人在宮城南部種下蓮花,從20里外引入池水,并在池水周邊種下垂柳,在群蓮中央建設了小島,看來自古以來,不論是王室貴族還是平民百姓,總是會為了愛情做出些瘋狂的舉動。
盛夏的蓮池里展現的是一場蓮花盛宴,我第一次見到如此碩大飽滿的荷花,連荷葉都值得稱奇,像撐起來的大傘,足夠給人遮風擋雨,粉色的蓮,白色的蓮,脹的鼓鼓的蓮花骨朵,無不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宮南池的池水中央有一座抱龍亭,這里大概是繼蓮花最為壯觀的一景,走在通往亭子的古色橋廊上,仿佛踏出的下一步就能步進遙遠的百濟。
絲綢般的錦江孕育出的扶余,是百濟王朝的政治文化中心。錦江流到扶余,得以白馬江之名。中國南朝時期和百濟王朝在文化和經濟貿易方面有著非常密切的往來。在678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國儒教文化與漢文學在扶余深深扎根、繁衍演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百濟文化。始于1955年的現代百濟文化祭,每年輪流在公州和扶余兩地舉行,已逐步成為韓國最具影響力的祭祀文化節會之一。百濟傳統文化節在今天還在延續,它是充滿了百濟的美味和趣味的最佳歷史文化慶典。每年10月的百濟文化節會吸引眾多國內外游客前來體驗簡樸又不失格調,華麗卻又不奢侈的百濟文化。演員們身穿王室盛裝,為人們再現百濟圣王泗沘定都的活動。
為了一睹扶余的古都風采,從宮南池出來,我去了百濟文化園區。
初見園區,從其規模和規范的管理來說,很難讓我相信這里并不是百濟遺址。
據說關于百濟的記載,別說是圖片,就連文字都少之又少。為了紀念那段百濟的燦爛與輝煌,國家通過參考各類有關百濟的文獻資料,并接受了樂天集團民資,在1993年到2010年間,建設了百濟文化園區,再現了泗沘的宮闕,圣王創造的繁榮,再現了百濟的古墳、公園,生活文化和百姓的村莊,雖然這一切糾結起來不如遺址那樣更容易從心理上博得現代人對古文化的信任,但如此用心的再現已經足以令人感動。
踏入百濟園,幽靜和孤獨的氣息便彌漫開來,院內可見沉默的清潔工,默默地清掃道路。園內有山,空氣格外清新,讓人身心俱寂,只想去空享靜謐。
園區內設有天政門、天政殿、文思殿、延英殿和武德殿。天政門是泗沘的正門,天政殿是泗沘宮的正殿,也是宮內最重要宮殿,國家的重要政事和決策,新年慶典等各種重要的儀式都在天政殿商議和舉行。文思殿是泗沘宮東宮的中心,也是王在宮中處理日常事務的辦公場所。延英殿是大臣們工作的地方,這里的延英也有精英延續的意思,象征著皇帝之下人才濟濟。武德殿應其名,正是泗沘宮的軍事基地和武館,也是西宮的中心。
扶余在歷史記錄之前就早已有居住者,在先史時代形成的東洋最大規模的松菊里先史聚落址,是百濟時代被指定為王都的地方。經過1502年歷史之久,在21世紀的今天,扶余擁有隨處可見的210個國寶級濃厚深情的文化財富,是百濟燦爛文化的中心,同時扶余也成為每年有 500萬游客的歷史觀光城市。1996年8月13日扶余與我國洛陽結為友好合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