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薄的一本書,很簡單的一個故事,卻能夠把人吸引住,在靜靜的夜,讓我專注的捧讀著,我的思緒也隨著作者的敘述而深深地沉浸在那一段舊時光之中,慢慢、慢慢地回味著何謂1980年代的愛情。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段難忘的愛情回憶,不管是初戀,還是熱戀,還是其他等等什么,總之在性成熟之后的萌動期,總會遇到點異性之間的故事,即便沒有實質性的交往,光是那些幻想就能夠如同一個個肥皂泡那樣泛出五色光來。更不用說那些有過刻骨銘心的愛的交集的故事了,那一定是終生難忘的,所謂的曾經滄海難為水,對于另一半來說,彼此都是無可替代的。這些是很多人都曾有幸遭遇過的青春期的愛情故事,有文字功底的人,肯定會舞動那支靈巧的筆,幻化出如歌如泣、生死愛戀的故事來,這其中自然就包括了作者野夫這樣擁有神奇筆力的中年男子客了。
說實話,野夫筆下的這個故事,如果就其梗概來說,實在不算什么,因為沒有多少華麗麗的外衣,情節也很簡單,但是作者筆下不多的幾個人物,卻都是這個國家的“畸形人”,如鄉公所里的那個“老田”,女主角的父親等,都是當時政治斗爭的犧牲品,是所謂的右派,他們身上都有一段故事,而且這些故事跟這個國家當年所經歷過的那些曲折的發展歷程都是緊緊咬合在一起的,他們的身段、面相都是濃縮的故事,一段段令人心酸的故事,以今天的眼光來打量的話,實在可以說是離奇的,不懂得歷史的人,甚至都無法相信居然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所以盡管作者對這些人物并沒有特別的去挖掘,花太多的筆墨在他們身上,但是他們一出場就是戲,因為他們本人就如同是剛剛出土的一段沉香木一樣,炫人耳目、撩人心魄,熟悉的人自然會有一番會心的感慨和深沉的悲嘆,那些被政治所愚弄了的整整一代人的命運啊!
女主角麗雯是一個美貌聰慧的乖女子,她對愛的態度是成全,而不是緊緊的抓住,是付出而不是貪婪的索取,這應該是最打動作者的地方,也許正是因為這一點,作者才癡心不忘、念念不舍的在她身上傾注了那么多的筆墨,并且在她的身上投注了那么多美好的感情。那個年代,也許愛一個人最好的辦法就是推動他向上走、向高處走,去成全自己,就像古代的貧寒家庭中,妻子節衣縮食的攢錢給丈夫并鼓勵丈夫千里迢迢的赴京趕考一樣,完全沒有想過所謂夫妻本就應該日夜廝守、相濡以沫的過著力所能及的生活。
80年代,男主人翁大學畢業分配到鄉公所的時候,和女主人公一樣,正處在人生中最曼妙的年紀,那個時候最是應該追求愛情的時候,可惜他們沒有去珍惜和抓住彼此,而是去追求了所謂的前程,撇下了對方。盡管是難分難舍的撇下,但仍然是撇下了,因為照當時的社會習俗,年輕人是不應該一味地去奢談愛情的,不顧個人前途的愛是不被當時社會所允許的,所以盡管兩個年輕人十分相愛,他們還是分開了,男的不舍,女的也不舍,但是女的態度十分堅決的鼓勵男的離開,去追求遠大的前程,這樣的愛情觀,在中國是有幾千年歷史傳統的,女的這樣選擇,盡管很高尚,但并不是孤例和個案。所以,男的雖然不舍得,但是也很理解女的心中所想,最終還是走了,離開了,分開了。
到了90年代的時候,男的、女的各自經歷了自己的一段家庭生活,然后很偶然的相遇了,這一次,他們抓住了彼此,但是也僅僅只是在床上共度了兩個夜晚,雖然這一次他們不再羞羞答答的了,而是盡情的纏綿,盡享魚水之歡,但是歡愛之后,女的仍然是那個觀點,要成全男的,要讓男人去外面的世界打拼,女的這時候實際上已經寡居,還帶著一個拖油瓶,一個小女兒。如果自私一點,女的完全可以要求男人帶上自己,兩個人完全可以廝守在一起,因為,如果愛,就風雨無阻的在一起,不管不顧,完全不必考慮其他世俗的眼光。
更何況,此時的社會早已經過改革開放的洗禮,社會觀念早已經開放起來了,沒有那么多的韁鎖束縛,他們完全可以走到一起,然后一起打拼、一起生活。可惜女人的選擇還是像十幾年前初遇時那樣,推開男人,進而成全男人,鼓勵他去走一條向上攀登的道路,留下孤獨的自己,獨自去承擔風和雨,所以女人很快就耗盡了自己的青春,直至生命,四十多歲就患癌癥去世了,直到這時,男人才得知死訊,才知道女人其實一直都深深地愛著自己,因為他拿到了當年學生時代寫給她的第一封也是唯一一封情書。這封跨越了二三十年歷史時光的情書啊,當男人在女人的葬禮上,拿到當年自己送給當時還是女生的那封情書時,看著這些發黃的紙頁,而女人卻已經逝去的時候,那個肝腸寸斷的感覺啊!
這已經不能簡單的歸罪于造化弄人了,這應該是觀念誤人,今天的男女估計是不會再做出這樣的選擇的,因為今天戀愛中的男女早已經把相愛中的擁有和得到看得比付出更重要了。擁抱和珍惜當下,就是相愛時的一切和最高原則,一方的隱忍和默默付出,只為了成全另一方,這樣的愛情觀,在今天也許不是絕響,但是已經很難奢求別人效仿了。也許在這一點上,才是作者所理解的1980年代的愛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