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不哀求,強不稱霸,因奮斗而美麗,因拼搏而精彩,讓世界為之嘆服!這一浩大的防御工程,且不論在月球上能否看得到,但中華民族敢想敢干的大無畏精神卻是實實在在的!修筑長城的出發點是防御,這就昭示著中華民族不愿也不想靠掠奪和殖民來“發家致富”!
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秦始皇功不可沒,在以后的帝王中,沒有哪個和他比擬,秦國的興起原于秦國的商鞅變法,這個變法較其他六國的變法更徹底,基本上代表了新型的階級,適應了新的生產力的發展,使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的國家,從而吞并六國,完成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秦始皇滅六國的戰爭是統一戰爭,不是掠奪戰爭。
“慈不掌兵”。任何一位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作出一些雷霆措施是必須的。可以說,秦始皇作為中華民族歷史上一位偉大的君王,稱為“千古一帝”是毫不過份的!秦始皇是一位偉大的君王。修造長城的目的是為了鞏固國防,抵御外侮。何罪之有!在那個年代,興建如此浩大的工程,只能肩挑人扛,勞民傷財是不可避免的。
作為一個統治者,尤其是一個結束分裂統一的統治者有一定的殺戮也是在所難免。有句老話,一將功成萬骨枯。別說是皇帝了,無論什么也改變不了秦始皇千古一帝的稱號。秦始皇用短暫的一生做了別人幾輩子做不成的事。對后世貢獻和影響都是起了里程碑意義。有人說他殘暴,我認為是對他的一種詆毀,歷史上比他殘暴的皇帝多多了。
秦始皇有功亦有過,但總體而言肯定是功大于過的。秦始皇在位三十余年,在中國的歷史上,這個在位時間不算上,但就是這個在位時間算不得長的人,上承兩千年,下啟兩千年。秦王親政后就表現出他性格中鮮明的兩面:一個是下面的,善于用人,任用賢能,從誎如流;一個是惟我獨尊,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強悍而不失細膩,陰鷙而不失勇武。但是他修阿房宮大興土木,焚書坑儒,四處求仙,幻想長生不老,大造始皇陵,引起民怨沸騰等,是他的過錯。功過相抵,他仍然無愧偉大的帝王,無愧千古一帝的稱號。
秦始皇不愧是千古一帝。完成統一大業,奠定華夏版圖。他居功至偉。統一度衡量,車同軌,書同文,對后世產生極大影響。號稱始皇帝,實至名歸。
秦始皇重視法治,打壓了背后嘰嘰喳喳的儒生。遭到后世儒家學子的攻訐和詆毀,這也不難理解。可以很武斷地說,沒有秦始皇,就沒有華夏的統一;沒有秦始皇,就沒有今天的疆域版圖。
時代造就了秦始皇,時代也選擇了法家,后世王朝也多沿用了秦朝的統治措施,只是進行了演變和完善,總的來說,千古一帝,青史留名!
在世界上,人都不是單一純粹的人,何況復雜如帝王。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英明的帝王,他們同時也是脾氣暴虐的,秦始皇之外,比如明永歷大帝,殺方孝孺十族的行為殘暴到令人發指。所謂偉大也是他,暴虐也是他。存在于一人,這并不矛盾。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候盡西來。是非曲直,任由后人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