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學堂,一考定終生,還是教育嗎?

1977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關于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正式恢復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的制度。由此每年考試成為中國學子必經之路和必過難關,上線和落榜,演繹人間無數悲喜劇;這一考決定了被考人今后生活和事業發展的軌跡,決定了他一生的命運;“一考定終身”來源于這樣歷史背景。

一、高考是全家人的戰役

有這么一則軼事:某小區里發生了一場打斗。經民警調解后,了解到樓上一戶業主家里辦喜事,親戚朋友前來慶祝,幾個晚上又是喝酒又是麻將,結果把樓下業主給惹毛了,兩家先是發生爭吵,后來都氣不過,直接在小區大打出手。

樓上業主說:家里辦喜事,你還過來吵架,是不是該打?

圍觀群眾馬上覺得有道理,紛紛贊成。

樓下業主說:我孩子馬上要高考,你在樓上弄出那么大噪音,你是不是該遭打?

圍觀群眾馬上覺得更有道理,轉而說起樓上業主不是。

由此可見中國老百姓對高考的重視,每逢高考,必然是全家老小全員出動,家中頂天的大事就是孩子的高考問題。

二、教育是為了高考?

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一種人類道德、科學、技術、知識儲備、精神境界的傳承和提升行為,也是人類文明的傳遞。

廣義上講,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

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其涵義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是為了培育下一代,是社會傳承的根本;關乎整個社會的動蕩與平穩發展,是國家發展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說教育是中國平穩發展的基石,中國發展需要各類特色人才沉淀與積累。因此中國教育不應該被“一錘定音,一考定終生!”。

三、因為“教育”分化,而不是被“教育”同化。

很多經歷過應試教育的“學霸們”經常會被家里人笑稱為“書呆子”。學生在應試教育的反復蹂躪中失去了青春應有的光澤 ,變得老氣橫秋,目光呆滯。學生們在應試教育中特長逐漸被埋沒,因為他們高中三年只需要一個特長“考試”。

學生被教育同化,“教育”在同化中愈加呆板苛刻。教師眼中只有分,家長眼中只有學生的成績,學生要做的只有一件事“考試”。這種教育模式對教師來說也是一種折磨,致使教育方法走向極端,教育走向極端會讓國家的發展也走向極端。

中國發展需要各色人才,但是中國的教育真的能夠幫助學生找到未來的方向么?或許高考就是一堵峭壁,學生們被高考禁錮在峭壁前無法自拔。雖然高考改制,但中國教育的本質依然根深蒂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治標不治本。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