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辭風華年
林楠笙和孟安南(鄺惠東)都是陳默群培養出來的人,陳默群把林楠笙從軍校帶到上海、資助孟安南讀最好的軍官學校。陳默群對于林楠笙和孟安南的意義,不言而喻。可以說如果沒有陳默群的提攜,或許他們兩個人一輩子都是籍籍無名。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同樣都是陳默群手下走出來的人,林楠笙和孟安南的人生軌跡完全不一樣。這主要是因為不同的人,不同的選擇,最后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人品
我們先不說林楠笙和孟安南(鄺惠東)人品有什么不一樣,但是我們一定要清楚他們兩個人的人品絕對不一樣,林楠笙和孟安南不是一路人。這可以從他們對人和對事的行為上看出來。
對人-陳默群
陳默群自始至終對林楠笙和孟安南的態度都是完全不一樣的。
陳默群重回上海的消息被王世安泄露給日本人,他被放出來之后去見的第一個人就是林楠笙,即便時隔多年,陳默群對林楠笙還是很信任的。
國民黨發動肅奸行動時,陳默群自知繼續呆在上海性命堪憂,就想逃離上海,造新的出行證被王世安他們發現之后,他就只能利用孟安南潛伏在共產黨身邊的機會,以得到更多共產黨的信息為籌碼,分別和王世安、林楠笙談條件。
陳默群先后對王世安和林楠笙都說了同樣意思的一句話:讓我逃出去,我就把孟安南交給你。這是陳默群對孟安南的態度,他更多的是把孟安南當棋子,關鍵時刻用來保命。
但是對于林楠笙,哪怕是陳默群背叛國民黨的時候,陳默群也只是提醒身邊的人:林楠笙這個人不好對付,盡量遠離他。其實在這里,陳默群沒多說林楠笙的事情,更多是因為林楠笙沒什么可出賣的,林楠笙就是為國民黨工作,這都是人盡皆知的,并沒什么價值,到這里為止只能說陳默群是信任林楠笙的。
陳默群被王世安在背后開槍打死,他留給林楠笙的最后一句話是:你沒有讓我失望。這是陳默群一直想對林楠笙說的一句話!卻一直沒有說出口。上一秒陳默群還在和林楠笙討價還價,希望用孟安南換取逃出上海的機會,下一秒死之前還是要把這句話說出口。
眼睜睜看著亦師亦友的陳默群倒在自己面前,林楠笙不可能沒有任何反應,他暴起的青筋就是他內心掙扎的寫照,林楠笙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
但是孟安南呢?孟安南在得知陳默群出事的消息后,非常害怕,除此之外,眼睛里沒有其它的感情色彩,他害怕國民黨會發現他和陳默群的關系,他害怕陳默群的死會連累他,所以他很久都沒有和王世安聯系,這就是孟安南,這和當初信誓旦旦地對陳默群說“我這輩子只聽命于你”的判若兩人。
之前看到過一條評論,我覺得寫得很好,他說:林楠笙為數不多的笑容給了朱怡貞,但他的眼淚卻大都給了陳默群。就算已為敵,看到他的死亡,他還是忍不住紅了眼眶。
不管是凸起的青筋還是紅了的眼眶,都透露著一種無奈與悲痛。
那個帶他來到上海,自己中途卻離開了上海,后面又回到上海,最后把生命留在上海的陳默群;那個有時像老師一樣嚴厲,有時像父親一樣溫暖的陳默群。最后還是走了,而且走得很匆忙,很狼狽。
陳默群說林楠笙沒有讓他失望,可是他卻讓林楠笙失望了,正如陳默群所說是他把林楠笙帶到上海,但同樣也是他把林楠笙一個人丟在上海,讓林楠笙一個人面對他人的排擠,只因為他是前站長陳默群的人。
對事-陳默群做漢奸
林楠笙一知道陳默群要回上海,就第一時間請求去接他;他一知道陳默群被捕,就調動一切力量計劃著營救陳默群。同樣地,林楠笙剛知道陳默群叛變消息的時候,完全不相信,他一定要聽陳默群親口說,但當他確定陳默群投敵時,他也毫不拖泥帶水,決心親手擊殺陳默群。這就是林楠笙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態度,林楠笙有正確的是非觀念。
到孟安南這兒,就不一樣了,在得知陳默群投敵之后,孟安南還是照常為陳默群做事,那時的他還想著陳默群重回國民黨,繼續提攜他。他完全忽略了“漢奸”的不可饒恕性。
“漢奸”到底是什么?劇中的顧慎言給出了一個很好的回答,他說:“在我看來,所謂漢奸,都是無節操趨利的人,他們會根據眼下的形勢,最大限度地拓展對自己有利的空間。”
陳默群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投靠日本人,就是因為想活命,后面看見日本人節節失利,又向王世安投誠,想借機重回國民黨。
在對待“漢奸”這件事情上,國民黨和共產黨的意見是一致的:絕不姑息
為什么不能縱容他們呢?劇中的顧慎言也給出了很好的回答,他說:“縱容漢奸就意味著給他們一個信號,投敵賣國并不是死路一條,一切都是可談的,而且位置越高談的條件就越多,這對真正的抗日力量來說,比敵人更殘暴,更膽戰心驚。”所以“漢奸”堅決不可饒恕。
孟安南繼續為成為“漢奸”的陳默群做事,壓根就沒有是非觀念。
信仰
林楠笙和孟安南最初的信仰都是陳默群,因為陳默群是改變他們人生軌跡的人,最初的陳默群,有手腕,有氣魄,甚至可以說是“拽”,在還沒見過“世面”的林楠笙和孟安南心目中,這就是他們今后想要成為的樣子。
但是我們也知道,信仰一旦形成,一般是不容易改變的,只有有變故才會有改變,林楠笙和孟安南的變故就出在陳默群身上。
陳默群叛變,就是信仰崩塌的開始,而林楠笙和孟安南對此的反應不一樣,應對的方法也完全不一樣。
面對陳默群的叛變,林楠笙彷徨了,林楠笙的彷徨,是一時間信仰倒塌,找不到方向,當初是陳默群帶他正式開始效忠黨國,而陳默群卻叛變了,一直以來陳默群是他很信賴的人,也是他很崇拜的人,當自己崇拜的人做出背叛國家的事情,這和他的初心背道而馳,所以他才會陷入彷徨,才會懷疑自己一直以來的信仰是否正確。
彷徨有時候并不是一件壞事,魯迅先生在彷徨之際寫下了《影的告別》,孜孜不倦地探尋著新的出路。而林楠笙從彷徨中走出來后,懂得了信仰不應該依附任何一個人的道理,這對他今后道路的選擇起了關鍵作用。
林楠笙的信仰其實一直都很堅定,就是為國家穩定而奮斗,不管是加入國民黨還是共產黨,都是為了國家,為了人民,這也是林楠笙當初選擇棄文從軍的原因。
與此相反的孟安南是一個幾乎沒有信仰的人,他的所作所為已經不是信仰是崇高還是卑劣的問題了,孟安南就是一個極端利己主義者,極為自私。
為了掩護自己的身份,孟安南暗中殺害了共產黨聯絡員彭代森。紀中原的死也是他一手造成的,是孟安南把紀中原以及他的藏身地點泄露出去,他說“他可不想成為共產黨的烈士”所以他要結束他的密派生涯,正大光明回歸國民黨。
孟安南是一個只要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即便要以犧牲別人的生命為代價,他也照樣會做下去的人。
所以說林楠笙不管是人品還是信仰都遠勝于孟安南。
我是小辭,這里有深度的書評、影視評論,也有搞笑的段子!
歡迎關注 評論 留言 分享,如果喜歡,就點個轉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