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看《愛樂之城》。
這是十月七號,2019年國慶假期的最后一天。使我心煩的不是開學,而又是該死的孤獨與空洞。每當假期快要結束時總會有這種內心顫動的感覺,明明經歷了無數狂歡,回首這個假期時,卻還是會疑惑為什么時間消失得如此莫名,似乎整段時間都消失在煙霧之中。“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而我卻依舊害怕散場的這一刻,所以每當寒暑假開始前的那一個夜晚,我總會找出《怪誕小鎮》第二季最后一集,看Dipper對Mabel說:“Things change, summer ends...”然后體驗淚水在眼眶打轉的感覺。
這便是我打開《愛樂之城》的契機——再從食堂回宿舍的路上,偶然聽到Seb在酒吧被炒魷魚的那段鋼琴獨奏,于是我想,為什么不重新把整部電影再看一次呢,哪怕要燒掉我本就不多的校園網流量。
La La Land的開頭盡管已經看了無數遍,但是打破常規的舉動總是能戳中我的內心深處,在車頂上跳舞、穿著西裝跳進泳池,這些是我想不到可以這么做,也不敢這么做的事情。
林蔭道的狂歡,洛杉磯短褲短裙的冬日。空無一人的街道上只有我和三兩友朋,仿佛這個世界都是我們的,我們擁有無盡的時間去做任何想要做的事情,我們擁有無盡的機會去遇見所有有趣的靈魂。
《愛樂之城》是一場夢,或許在創作這個劇本時,達米安·沙澤勒就是一個在做夢的青年。這是每個人都有的夢,希望能在一個極度無聊的晚宴上偶遇一個獨特的陌生人,希望當周圍的燈光全部黯淡時,聚光燈會落到自己頭上。
我還記得,《愛樂之城》在中國的首映日,是2017年的情人節。影片上映之前我便聽到了它的OST。第一次聽時相當無感,第二次之后卻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它。每天入睡前的十分鐘,總會帶上耳機,平躺在宿舍床上閉目聆聽。《愛樂之城》公映前的晚上,在南湖公園繞著湖畔夜跑,耳機在播放OST,心里在不斷想象,究竟每一首歌會用在哪樣的場景。
第一遍看完,單純地被影片中簡單卻真摯的歌舞感動了。開篇的長鏡頭,結尾的蒙太奇,通過華麗的表現主義,觸動了我內心的夢的共鳴——
熾熱,浪漫,憂傷。
看完以后從電影院獨自步行回家,不僅沒有坐車,甚至還可以繞了一段遠路,只為能夠將原聲專輯從頭到尾再完整地聽一遍。
夜色下的人們依舊匆匆,只有我緩步在人群之中。
都說《愛樂之城》選在情人節上映,是對情侶們最大的惡意,不過我想,如果我有一個戀人,一定要和他一起再看一次《愛樂之城》。Bad ending又怎么樣?我們不可能像童話一樣“從此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一起”,我們會厭倦,會惡語相向,但是我們曾經一同共享過的時間,依舊真實。
我喜歡它的蒙太奇,不喜歡它的結尾。為什么追夢的人一定要以獲得事業成功而告終呢?畢竟,能站在世俗巔峰的人總是少數,或許我真的無法做到,或許我僅僅是在自我陶醉,但我依然可以享受我的瘋狂,享受我的夢幻。
就像那段蒙太奇所展現的一樣,能讓人記住的,永遠是自己的悲傷、尷尬,是自己終于去做的那些,原以為自己一輩子也不敢做的事情的經歷。
2019.10.7?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