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北方人,直到25歲還是一個旱鴨子。小時候只去過一次游泳池,因為看見別的小朋友在泳池里撒尿,而且回家之后發現身上起了一些小疙瘩,就再也沒去過游泳池了。后來也從未想過自己會去學游泳。
但后來讀研究生期間,身邊好幾個同學都喜歡游泳。雖然我不會游,但是經不住同學再三邀請,夏季的某一天被拉著又一次去了游泳池,不會游當然只能在淺水區待著看他們玩。雖然不會游,但看著身邊的人一圈一圈的游,那種在水里無拘無束自由的感覺,讓我突然產生了想學會游泳的沖動。我心想反正自己已經是個成年人了,只要不去深水區也沒有太大危險,還有好幾個會游泳的同學幫忙,即使自學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于是回去的路上,就請教他們該怎么開始學,大家七嘴八舌給意見,最后結論大概就是:先玩幾次,適應水別害怕水,然后從蛙泳學起,在淺水區能游起來了,再去深水區,等學會了蛙泳,就可以學自由泳了。
回家以后,我去網上搜游泳視頻,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如果你看國內的視頻,那教學順序跟我的同學說的基本差不過,甚至一開始還要求學員在岸上練打腿、練劃手等動作。但如果去看國外的視頻,則是另一番景象,尤其是一種叫全浸式(Total Immersion)的教學理念,主張第一個泳姿學習自由泳,理由也很有說服力,自由泳更符合流線型,不像蛙泳那么需要手腳高度配合,初學者其實更容易上手。看了幾集全浸式的視頻,我一下子被這種理念打動了,它每一集都只講一個基本動作,看上去也很簡單,把幾集所學的基本動作串起來,人就可以游起來了。
當天晚上我很興奮,把全浸式的視頻都粗略看了一遍,打算下一次去游泳池的時候,練習第一集的動作,想著也許用不了多久我就可以游泳了,對下次去游泳池特別期待。
后來的事情,確實也像計劃的那樣發生了,按照視頻里的練習方法,我花了大概12次(每次大概1~1.5小時),竟然能游自由泳了。至今還記得第一次進入深水區時候那種忐忑和成功之后的喜悅。
后續的幾年我又用同樣的自學方法,學會了另外幾種泳姿,蝶泳是最后學的,花的時間最多,找那個蝶起來的感覺比較難,但由于體能原因,只能蝶25米。
我的經驗是,第一個泳姿學自由泳確實很好,用同樣的教學方法,我教會了我老婆學自由泳,她比我害怕水,學的依然很快,大概花了10次左右能游起來。
如果你要找視頻資料,推薦上網搜全浸式游泳,我當初看的是比較老的版本,后來有其他教練錄制了更清晰更新的版本。
練習的過程中,為了激勵自己,我會去看奧運會的游泳視頻,看那些高手游泳。網上還有一個視頻,是日本人拍的游泳紀錄片,運動專家和菲爾普斯的教練講解菲爾普斯為何游的比別人快,除了他本人的身體條件外,他用的游泳技術也有一定作用,可以看看,感受一下世界冠軍的身姿,而且那種高清攝像機在水下的慢鏡頭很好看,看這種視頻完全是一種享受。
自由泳之后,仰泳就很容易了,按照全浸式的說法,自由泳翻個身臉朝上就變成了仰泳。接下來可以練習蛙泳。最后練蝶泳的時候,我推薦一個對我幫助很大的視頻,是一個韓國美女錄制的,上嗶哩嗶哩就能搜到。韓國美女的蝶泳方法容易上手,但是也有另外的視頻教的理念又不一樣,更適合競技游泳,比如搜 "The Race Club", 是一個老外教練的視頻,他的學員都是專業游泳運動員,講的內容都偏向于比賽,讓你游的更快。如果你想在手機上看視頻,推薦一個微信公眾號“全浸游泳大熊”, 博主把很多很好的資料都收集起來了,我當時學游泳也經常看他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