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什么?
其實有一句話說的挺好:“那是你跟著他走,默默地看著他遠行。”這是頗有詩意的教育。與“用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有異曲同工之妙。不,“推”有些挾持的感覺,而“跟”挺好,不緊不慢,他由他的行動,而你有你的扶持,互不干擾,然后又互為牽掛。
這是最好的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這,也是最好的教育狀態。
太為關注,太為束縛,太有規矩,然后一個個的人,最終變為了模子里的物具,沒有了個性,沒有了特點,普天之下,都張一口,都想一念,沒意思。太為放縱,猶放虎入山林,弱肉強食倒是沒問題,如果吃人了,就成了問題。適當的規矩和約束是必須的,因為,道德有底線,社會有規則。有首歌唱道:愛就如放風箏,如果太計較就有悔恨。其實,教育就如放風箏,拉得太緊,放得太松也有悔恨。教育的最好距離,就在放與不放之間,風箏才能才會飛得更高,更遠。
最好的教育,不是放縱,不是管束,需要在收與放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這像太極,陰陽相長,動靜結合。恰似流水,無形,但遇方則方,與圓則圓,處處有形。看似無力,實遇剛則柔,遇柔則剛,納千鈞于無形。教育如水,潤物無聲,濯污洗垢,了然無痕。
教育是為政治和理想服務的,要講大道理,要愛國、要奉獻、良善、正直,這毋庸置疑,但是,也要講生活的情趣。畢竟,教育最終是為人服務的,它的核心是人,離開了人,就不存在教育。為人的幸福生活而服務,這樣的教育,才接地氣,才接人氣。我們不一定指望孩子都能成為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領秀、總統,但是,我們卻希望孩子成為一個完整和幸福的人。這,是人性的追求,這也是人生的歸宿。
從這一點說,教育呼喚一些情趣。做一些無用的事,讀點無用的書,少一點功利,然后,我們才能從有用之中,擠一點滋潤生活幸福的養分,讓人生開出一朵一朵的小花出來——吃一杯茶,參加一次聚會,放肆地大笑一陣,面對一朵花默默凝視,或者,看一段無聊的電視感傷。多么無聊,但是,缺少了這些,人生又多么地無趣、殘缺。
教育是技,它是朗誦、積累、計算、實驗,是課堂上的指引,是勞動的技能,它是知識、方法,它是生存的必須。教育是道,它是喜怒哀樂,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是內心的感受,是靈魂的勃發。兩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如果只重視技,我們的靈魂會缺失,內心會僵硬,情感會麻木,生活會無趣。如果只談道,我們只會陷入虛無,成為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我們只會夸夸而談,而不能踏實做事。只有兩者交融、匯聚,教育才能迸發力量,教育才能開出五彩繽紛的花。
更多的時候,這個時代呼喚“道”的教育。因為,我們在“技”的教育上,走得過快,走得過遠。當腳步超過靈魂時,我們應該讓自己的“腳步”等一等“靈魂”,讓“技”和“道”聊聊天,說說話。我們應該讓“道”超越“技”,因為“道”,在很多的時候,是可以拿來指導“技”的,因為,缺失靈魂的教育,也不叫教育。
教育不一定在課堂上、校園里、家中。它并不局限于某地、某時、某人。他并不全是人對人的指引、教化。一草一木,均為師,一言一行,都為例。山川大地、飛鳥走獸、花草蟲魚,都是教育,山川指引我們崇高、巍峨,河流教化我們寬廣、偉岸,花草讓我們學會堅韌、蓬勃,此時,大自然是我們的老師。社區醫院、機場車站、商店賣場,有人活動的地方,都能成為教育的場所,我們在這兒,會讀懂團結、友愛,人世間的生離死別,愛恨悲歡。透過縫隙的陽光、翻滾的浪花、高山的常年不化的白雪、墻角生長的野草,這凝固的一瞬,也是教育,我們會讀懂生命的驚喜、無常、變幻。
教育的發生,隨時隨地,無影無形。
教育是什么,它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