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點,女兒終于小臉一歪,接著整個胖乎乎的軟軟的小身體扭過去背對著我,這是吃飽喝足終于睡著的表示。每天這個時候,我終于可以靜下心來寫作業了。
今天開始傳習錄下的學習——陳九州錄。
欲誠意,則隨意所在某事而格之,去其人欲而歸于天理,則良知之在此事者,無蔽而得致矣。此便是誠意的功夫。”
無心,不得視聽言動;無身,亦不得視聽言動。二者缺一不可。誠意的法門在于先接受“物由心生”的觀點,然后就可以于事事物物上去存天理去人欲。這里的天理,不可理解為仁義道德標準,而是自然而然的“道”。有的時候,這兩者是重合的,但有的時候是兩碼事。
那一天我想對“良知”和“私欲”有更深的理解,于是問兒子:如果有一個蘋果,你和妹妹都想吃,你會怎么辦呢?
兒子想了想說:蘋果我不是很喜歡,你還是舉炸雞的例子吧!
我說:好,如果有一塊炸雞,你和妹妹都想吃,當然,前提是當時她的年齡已經能吃炸雞了,并且只有你和妹妹,并且你怎樣做爸爸媽媽都不會知道,并且妹妹也不會告狀。你會怎樣做?
兒子想想說:我會最快的速度全吃掉!
我有點吃驚和失望,因為兒子是一個很善良的孩子,他都這樣想,怎么證明孝悌友愛出自良知?我問:為什么用最快速度呢?
兒子說:因為妹妹從那看著,我吃會心里很難受,為了讓難受的時間短一點,所以要最快速度吃完!
我忽然明白了,原來那個讓心里難受的東西,就是良知。哈哈,圣人誠不欺我呀!
我問他:那吃完之后心里會不會難受?
他想想說:還是會難受……因為妹妹沒吃到。
我問:那如果再來一遍的話,你覺得怎樣做會比較開心呢?
他說:那我就問問妹妹喜歡吃什么部位,如果她喜歡吃肉,我就把炸雞的皮全吃了,如果她喜歡吃皮,我就把肉吃了!
兒子說完這些話,臉上帶著滿足的表情,我能從那里面感到一顆踏實的心。很多時候,我們面臨抉擇,內心的兩個聲音分不清哪個是私欲哪個是良知,那就選讓自己心安的那個。
我也相信,當孩子能克制自己的欲望,真的學會聽從自己的內心來處事,他的未來一定是一個不需要我操心的人生,正如王陽明先生所言:
爾那一點良知,是爾自家底準則。爾意念著處,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瞞他一些不得。爾只不要欺他,實實落落依著他做去,善便存,惡便去,他這里何等穩當快樂。此便是格物的真訣,致知的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