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問候,很是欣慰,兩年了,真快呀!一切都好吧,聚散天涯,依依南開。”
每年教師節都會給到時發去問候,轉眼已經畢業兩年。離開南開園后,我時常懷念純粹的校園生活,更懷念那位溫潤如玉的先生。
第一次見到先生是在學院門口,他青絲中夾著白發,穿著樸素整潔,騎著一輛老式自行車,很像那種貧寒的知識份子,不太像當下追崇的那種成功人士。我當時興許納悶,是不是南開的老師都很清貧?先生和藹而儒雅,舉手投足間給人兩袖清風之感。感謝命運的饋贈,我有幸成為這位先生的學生,他教給我的不只是知識,更是人生態度,讓我明白人生不是追求外在的成功,更是一場內在的自我跋涉。
都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先生宛如一位溫潤如玉的謙謙君子,師生之交也如君子之交。師生第一次見面,是在一間不是特別寬敞的辦公室,他正在看博士論文,待到大家到齊,他從兜里拿出了六七個碩大的石榴,他說沒有什么送給大家,就一人一個大石榴,吃了對視力好。這是第一次見面,簡單而樸素,沒有吃飯、沒有儀式,他騎著自行車,背來了一袋石榴,當作了見面禮。在高校盛行師生飯局之時,求學期間,我們師徒之間從來沒有私下吃過飯,導師也不支持該類行為。畢業時,我們師門之間曾一起邀請導師吃飯,直接被拒絕。他說師生之間應該只有學術交流,不需要其它。當時大家都有些難過,似乎覺得導師有些不近人情。后來參加工作才明白,這種純粹的學術環境是多么可貴。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導師和藹慈祥,但對大家要求很嚴格,大家卻也都很喜歡他。他從不吝嗇傳授自己的學識,同學們常常就一些學術性問題請教導師,無論是不是他的弟子,導師也將她當作自己的學生耐心解答,把其它導師的學生也當作自己學生一樣對待,從來不吝賜教。導師又“潮”又“傳統”,第一次上課,他說你們要知道“天空飄來五個字:那都不是事”,也要知道“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寒假開學第一堂課,他說一個寒假在寫論文,都快瘦成“A4腰”,然后又跟大家講起“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他不用手機,用郵件交流,卻又十分了解互聯網,了解當下流行語、了解當前新生事物。他落后于這個時代,卻又凝視這這個時代,總是去了解時代的潮流,卻又與潮流保持距離感,他理解而不去批判年輕人的價值觀。一日為師,終身為師。無論什么時候,自己永遠都是老師的學生。前段時間一篇論文找老師指導,沒想到很快就回復我修改意見。我的不是同門的同學們考博士,需要教授推薦信,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我的老師,并很快會得到回復,老師都很愿意幫忙。
導師的人生在時代的大潮中經歷過起起伏伏,他上課時常常會跟我們說起他內蒙插隊的生涯、他對參加高考的無盡渴望,他轉身從教的堅決,言語間他未曾有過對這過去遭遇的抱怨。他對物質要求不高,對學術追求永遠沒有高峰。他與世無爭,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斷耕耘。?記得在社會心理課上,老師說在座的學生有從工作崗位辭職來讀研的,就像他當初放棄大慶油田宣傳部待遇豐厚的崗位,回到學校當一名老師,就是為了尋找另一種自我。我就是從干得很好的工作崗位上辭職去讀書的,在南開最大的收獲就是遇到人生的標桿—我的導師。
大學之大,不在大樓,而在大師,這座南開園不是因為居于市區,也不是它校園美麗,而是有著這樣一群有著風骨的先生而顯得名貴。這個校園里有很多像我的導師這樣的有著精氣神的先生,他們淡泊寧靜,對物質要求不高,精神世界卻十分富有,前幾日,葉嘉瑩先生再捐17110000元的消息再次轟動人們的視野,也有人心疼葉先生生活極度節儉,認為其晚年孤苦,就像我羞于初次見到導師認為他生活貧寒一般。殊不知,我們永遠無非拿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去衡量一個精神富裕的人,內心富有的人,永遠不會孤獨,物質過于富有對于他們只是種負擔。
前幾日,開學典禮上南開大學5000余名研究生新生以青春告白祖國的視頻看得我熱淚盈眶,尤其是一脈相承的背誦“容止格言”,更是把我帶入到四年前那個開學典禮。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中文系校友、光明日報社《文薈》副刊主編韓小蕙所作的《給神圣留下永遠的位置》演講,她說南開的校風是務實,南開的學生不怎么會夸夸其談,也不會咄咄逼人;不怎么喜歡出風頭,也不喜歡顯擺自己;不愿意鋒芒畢露,也不愿去和別人一決高下;南開的學生比較悶頭做事,把基礎打的牢牢的。所以,跟北大、清華、復旦的學生比,南開學子一開始似乎顯得木訥,反應慢,但他們踏實、穩健、忠厚、可靠,一般都是各單位里的頂梁柱,而不是廣告牌。
??“穗飽頭低、湖深水靜”這是導師在贈予我的書上寫下的寄語。南開學子不像北清學子一樣光芒萬丈,更多的是韜光養晦。南開求學的歲月,給予我的遠遠不只專業知識技能的提升,是低調務實的態度,更是在社會大潮中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走進南開的那一刻,我是自卑的。走出南開園的那一刻,我是自信的。這種自信是由里到外散發出來的,它不是貼在表面讓你炫耀的名校標簽,而是一種刻在骨子里的精氣神,是永遠不停尋找自我,是永遠保持靜水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