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案例:數學老師反映班上有一個姓趙的同學不知何故連續三天不交數學作業。班主任把小趙叫到辦公室問他:你為什么不交作業?他低頭不語。給他講學習的意義,講作業的重要性……他還是一言不發。作為班主任的你火了,大發雷霆,責令小趙:必須當天把所缺作業補齊,否則……你愿意為這最后通牒一定起作用,誰知,第二天小趙不但沒有把作業補上,反而不進教室上課了。這下你沒轍了,可是若讓他開了先例,再有效仿的,那以后教學還怎么進行?
案例答辯應該先分析原因,再給出措施,同時應該注意措施的理論依據。措施因人而異,但都應該系統、有效。
在對問題判定的時候應該看到,班主任沒有去主動了解情況——對于該學生的個別情況,作業的情況,師生關系的情況等等——就做了決定。班主任的處理方式過于簡單,不符合學生實際和教育規律,以致于產生了比較負面的結果——學生不進教室上課了。
制定措施時,首先考慮的是安撫學生的情緒,讓趙姓同學回班上課。這一點很多老師忽略了。如果一個學生不進教室上課,加上情緒可能有異常情況,他的人身安全就很難得到保證。解決問題時首先要解決最緊要的,當然此時的安撫只是暫時性的措施,學生的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因此就需要有進一步的措施,班主任老師需要先找數學老師、班里同學,包括家長了解小趙同學的情況和最近數學作業和其他科的情況,了解最近有無其他因素影響,例如人際關系、家庭變故、學習困難、生活挫折等等。第三,在此基礎上再次找到小趙,促膝談心,班主任少說多聽,因為傾聽是溝通的前提,此前老師犯的錯誤就是不明情況,直接教育甚至指責、下最后通牒。信任與理解是溝通的前提。學生只有拉近了才好教育,該道歉的時候老師也要道歉,不該大發雷霆。根據談話內容決定,小趙的問題是只需要單獨解決,老師關注,同學關心,還是需要輔以其他解決方式。如果作業問題有一定的普遍性,可以考慮用召開班會等形式進一步解決。
關于理論依據,應該注意這是我們認識和解決問題的重要依據,我們解決問題如果有人追問一句你為什么這么做,你該如何回答呢?肯定不能說:我就是這樣想的,這是經驗。而是應該依據教育學、心理學原理,依據中學生年齡特點,依據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依據某位教育家的理論等等。這些理論不必太多,適當地在回答時點到即可,而且應該融入你的回答,一般不要單獨說:這是我的理論依據。理論依據應該自然融合,當然,想要做到這一點,還需要老師們平時多積累,避免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情形。
附耿敏老師分析
案例中班主任本著為趙同學負責,為班級負責,采取措施旨在避免其數學成績下滑,避免其養成不好的學習習慣,但是造成事與愿違的相反后果。
問題分析:1. 班主任關心學生發展,一心為學生的成績考慮,具有強烈的責任感,是一位認真負責的好老師。
2.該班主任一心想要糾正學生的不好的學習習慣,學生拒絕溝通,反而得到了相反的后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班主任沒有與趙同學進行有效溝通以了解該同學不交作業具體詳細原因,沒有向數學老師和其他任課教師了解趙同學在各科學習方面的一些情況,沒有側面從同學中了解趙同學日常學習和行為細節,更沒有與趙同學父母交流以更好的了解其以前的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及家庭環境方面的因素等。
應對策略:
1.與數學老師及任課老師溝通,了解趙同學長期以來在各學科課堂及各科作業方面的表現例如上課是否認真聽講,經常不交作業還是偶爾行為;與班上同學溝通了解這次數學作業的作業量,難度等,了解趙同學的學習日常,脾氣秉性等;與趙同學父母溝通以了解孩子以前的學習基礎,習慣,近期家中是否存在對孩子的情緒和學習產生影響的事情等。
2.重視與趙同學溝通的方法和技巧,引導其說出自己不交作業的原因和內心的想法。
3.如果趙同學認為數學作業量過大或者對其來說有難度,可以協同數學老師一起暫時降低作業量和難度,再逐漸過渡到正常的作業標準;如果該同學忘記做作業那就幫助其掌握合理管理規劃時間的策略;如果該同學是由于家庭原因則與家長合作共同解決,等等。
4.針對作業問題開展問卷調查,全面了解班級學生對于各科作業的看法,針對作業問題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分層布置作業,小組合作互助互查互督制度等。
5.趙老師要加強自身作為教師的修養,認真學習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理論,了解青少年心理發展特點,掌握作為班主任的不可缺少的溝通技巧,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理論依據:
1.因材施教原則。要根據學生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切忌一刀切處理問題。
2.疏導原則。對待學生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不可以居高臨下,不問青紅皂白下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