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一場忙到昏天黑地的同傳
文 | 花胡桃
題記:甘之如飴,大抵就是真愛吧。
碎碎念
在說正事之前,先想給大家一個小建議:如果是去工作,千萬不要從上海虹橋機場飛北京。此番出差真是給了我一個慘痛的教訓,決定以后都改坐高鐵了。
這次參加的會議定在6月29號星期四,主辦方要求我上午九點就到,便提前買了頭天晚上九點的飛機,想著先到北京好好休息一晚。結果呢,飛機活生生晚了將近三個小時。等抵達首都機場,已是深夜十二點半,再打車回到酒店洗漱睡下,都凌晨兩點多了。
活動當天早上七點不到就爬起了床,收拾行李吃過早飯就往會場趕。五個小時的睡眠時間對于一整天高強度的工作來說,真的是完全不夠。如果不是午飯間隙跑出去買了罐紅牛,靠著牛磺酸給自己強打雞血,大概早就吐血身亡英勇就義了。
更糟心的是,活動結束后從首都機場再飛回虹橋,再次因為限流晚了快三小時,也是凌晨兩點多才回家睡下。周五,也就是昨天,我這個勞模又繼續工作了一天,直到此時此刻,頭都還是暈乎乎的。
之所以要把這事單拎出來說,是因為我的情況并非個例,跟人品也沒啥關系(哈哈哈)。活動當天在休息室,有很多工作人員和媒體記者都是從上海飛來的。大家聚在一起吐槽才發現,航班時間雖然不同,甚至來的日期也不同,但無一例外,全都晚點。
好啦,吐槽到此結束,來和大家分享一下這次會議的始末。
會前準備
為了方便敘述,先和大家交代一下活動的基本情況。此次會議是全球知名紙制品企業的高端產品發布會,以下簡稱U公司。他們將會議策劃和主辦交給了一個活動公司,以下簡稱A公司。
這次會議中跟翻譯對接的是A公司。他們忙著搭建場地,負責現場的燈光、照明、音響這些硬件設備,還要管主持、禮儀、演藝等各路人員,從前期的邀請函和座位圖設計,一直到后面的彩排跟活動控場,每個流程,每個細節,全是他們盯著。
所以!重點來了:他們根本沒時間管翻譯。
跟我聯系的A公司一個新來的小姑娘,摸不清楚狀況。6月29號的活動,我直到6月27號,也就是活動兩天前,都完全不知道這場活動的主題 —— 你沒看錯,我連開會要干嘛都不知道。
既然連會議主題都沒告訴我,其他就更別說了,什么活動流程啊,演講嘉賓啊,活動資料啊,一概不知。
會前準備建議1:碰到這樣的主辦方,請一定要窮追不舍。我提前一個禮拜就開始每天一個電話,打給小姑娘,催她要資料。如果不是我這么死皮賴臉,估計真的要等到現場才知道當天會議的情況了。
小姑娘在我的窮追猛打之下,27號晚上終于給我發來了會議主題跟活動流程。雖然拿不到演講嘉賓的PPT,但當時的我已經心滿意足了。
會前準備建議2:請發揮掘地三尺的精神,動用各種資源,查找一切資料。小姑娘發給我的資料,真的是簡答到不能再簡單。她給我一個PPT文件,興高采烈地打開,里面竟然就一頁!
各位看官,請給我評評理:
就這個,沒了。
距離活動不到48小時,我只拿到這樣一份活動流程表。
不過吧,再簡單的資料,也是有用處的,這就是為什么我說要發揮“掘地三尺”的精神。此時,谷歌同學閃亮登場,成了我的大救星。拿到文件后,我把會議標題給“肢解”,通過各種關鍵詞的組合,搜出了厚厚一摞資料,趁著飛機晚點的功夫全看完了。后來事實證明,大部分查到的內容都派上了用場。
搜索過程十分瑣碎,就不細講,大家只要記住,一定要做好充分準備,絕對不能掉以輕心(否則,呵呵,就會像我的搭檔一樣出洋相了,這事兒咱待會再說)。
查資料的過程中,還有一個小插曲。我看到流程里寫道,第三位演講嘉賓是 “PM”,當時心想,這是誰?唯一能用這兩個字母縮寫代替的,就是 Prime Minister 了。我微信上問了問小姑娘,她云淡風輕地給我回了條語音,把活動流程解釋了一遍,順便補了句:
第二位講者還沒定,反正是中國政府這邊的領導,他講完話之后,就是芬蘭總理 ……
我嚇得差點沒一屁股坐到地上。
把這段語音翻來覆去聽了三遍,才確定,她剛剛說的,真的是 “芬蘭總理” 這四個字。
我好歹也是見過大場面的人(哈哈哈哈哈),但要去釣魚臺國賓館這么高大上的地方給芬蘭總理做同傳,真的是有生以來頭一遭。關鍵是,主辦會議的活動公司似乎并沒覺得這是多大點事兒,居然到現在才告訴我……
所以還是那句話,除了多查資料,還要多問、多打聽。不然到了現場才知道這些情況,一驚一乍的,心臟多受不了啊!
會前準備建議3:如果可能,盡量早到會場。會議下午三點正式開始,我們有2名同傳,另一位我不認識,A公司跟她說的似乎是下午兩點到就可以了。但我跟A公司屬于長期合作關系,相互比較熟悉,他們跟我說,上午活動彩排需要我九點到,可能得做陪同翻譯。
前面說到,我因為飛機晚點,只睡了五個小時不到,頭奇暈無比。深夜十二點半到了首都機場后,給A公司的人打電話問第二天能不能稍微晚點到(沒錯,他們也還沒睡,哈哈哈,可見辦一場會議也挺不容易的)。說來說去,他們不同意,怕現場彩排需要翻譯。雖然有點不情愿,但專業素養還是要有的,既然說好了,第二天還是強打精神準時到了會場。
后來發現,早到會場真的是有各種好處:
1. 我跟著彩排了三次,到最后活動流程爛熟于心,對下午的同傳口譯非常有幫助;
2. 在休息室跟A公司負責提詞器的人混熟了,她彩排期間已經拿到三份講稿,統統給了我 —— 沒錯,完整稿子,一字不差。
3. 活動總共四位講者,三位是大人物,比如芬蘭總理這種級別的。他們時間寶貴,自然不會參加上午的彩排,但稿子已經到手了,完全無壓力;還有一位講者是客戶高層,也就是造紙企業負責此次新產品的一位總監。上午三輪彩排,她參與了最后一輪,帶上了自己的ppt在現場完成了脫稿演講。我當時坐在下面,默默跟著她的演講在心中做完了一遍同傳。
你們肯定知道這種感覺對不對!就像明天有四門考試,其中三門老師決定開卷考,還把重點劃給了你;第四門老師雖然要說閉卷,但提前把擬好的試卷讀給你聽了一遍?
這滋味,要多爽有多爽。
而這一切,都歸功于我提早到了會場。當然啦,并不是鼓勵大家說,下午的會議上午就要到,畢竟我這個情況屬于主辦方特殊要求。但只要能提前到,去跟現場負責電腦的IT男套套近乎,要要ppt,或者碰到講者來了,去聊聊天,對自己接下來的翻譯都有非常大的幫助。
會議現場
這個階段呢,其實沒什么建議好說的,歸根結底還是要看真本事,翻得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就這么簡單。
不過趁此機會,來給大家吐槽一下我的搭檔吧,算是反面教材,也當提個醒(心中默念,這篇文章可別被她看到了)。
在會議開始前,我們互不認識,也沒見過面。但上午負責提詞器的姑娘給我打印稿件時,我全都找她要了兩份。好東西要一起分享嘛,畢竟同傳搭檔都是要相互幫助的。
活動開始前一小時左右,我們在箱子里碰上了頭,我把資料給了她,兩個人商量好分工,就開始查單詞、做準備。
由于我頭一天飛機晚點時,已經把自己搜索到所有關于U公司的資料看了個遍;再加上彩排時聽了總監介紹這次發布的新產品,心里有了個底;最后還加上,去年我也曾經幫U公司做過一次造紙機落成儀式的同傳,認識他們公司很多人,算是老朋友了,對公司情況和主要業務都比較熟悉。
可我的搭檔不一樣,她是翻譯公司找來的,到會場之前,連U公司干什么的都不知道。而且估計她也沒有像我這么厚的臉皮,追著A公司不放,各種要資料。
后果就是,這位搭檔同志的舉止,好幾次讓我覺得天雷滾滾。
1. 首先,她不知道U公司的中文名叫啥 —— 拜托,你來給客戶做同傳,這么基本的東西都不查好,是來找揍嗎?
2. 第二,她沒有找A公司要資料,也沒有做任何準備。我佩服她淡定的裸翻精神,但得是有真本事才敢裸翻吧!
3. 第三,她的語音語調讓我“不忍卒聽”,連Siri都能比她有感情。雖說是有稿同傳,可也不能跟古董機器人一樣輸出吧?整個端白開水一般,沒有任何波瀾起伏,如果我是聽眾,直接把耳機摔了。
4. 最后,也是最致命的:她在同傳過程中錯誤百出,我幾次搶過話筒救場,最后甚至不敢跟她換,一個人撐了將近半小時。她翻譯中最荒謬的一個錯誤,是芬蘭的總理大人提到,U公司199x年在中國某地的工廠里投資建成第一個紙機,paper machinery,200x年建成第二個紙機,201x年建成第三個。我這位搭檔張口就一頓胡說:U公司199x年在某地建成第一個紙廠,接著第二個紙廠、第三個紙廠……嚇得我趕緊示意她關話筒,把這段話給圓了回去,告訴聽眾剛剛其實應該是紙機,不是紙廠。說真的,我們可是在做有稿同傳哪,照著視譯也能出錯,該不該被客戶拖出去吊打一頓?就算你對U公司不了解,這兩個單詞總該還是要認識的吧?
總而言之,想要這個反例告訴大家:1. 平時一定要認真練習,好好把自己的本事練扎實;2. 會議之前千萬要準備,沒本事就別逞能裸翻;3. 別瞎說!寧愿閉嘴、寧愿求助搭檔,也別亂翻譯。碰上個較真的客戶,真能把你扔出去。
突發狀況
大會同傳結束之后,活動分流,劃為兩個區塊。一部分經銷商跟著U公司中國地區的銷售負責人,繼續在原會場進行經銷商大會;另一部分則是媒體嘉賓,到小會議室展開群訪。
經銷商大會是純中文的,不需要我們翻譯;訪問則是一群中國記者采訪U公司的老外高層,比如副總裁、項目總監等等,需要人做交傳。大家應該看過每年政府主辦的的總理新聞發布會,沒錯,就是一模一樣的流程。
U公司和A公司的人都跟我很熟悉,指定要我去做媒體采訪的交傳。我的搭檔只負責大會同傳,結束之后她就收拾好東西走了。
好,我這個只睡了五小時、忙活了一上午彩排、剛做完近兩小時同傳、被搭檔折磨得心力交瘁的人,馬不停蹄又要做一個半小時的交傳。
行程緊湊到,我做完同傳連廁所都沒上就直接沖到了小會議室。同志們,你們還記得那種憋著泡尿考完一場語文考試的感覺嗎?
但身心疲憊+全程憋尿,還不是最可怕的。
到了小會議室,我赫然發現,沒有我的座位!真的!沒有我的座位!!!!!!!
臺上坐著六位高層,底下坐了二十來位記者,攝影攝像已經全部就位,采訪馬上就要開始了。而我這個翻譯,竟!然!沒!有!座!位!
連速記姐姐都有座位,為什么主辦方單單忽略了我……
后來才知道,A公司只負責大會和晚宴,這場采訪交給了一個專門做媒體公關的B公司。由于交接出現了一點問題,B公司不知道采訪會有翻譯在場,也就沒準備座位。
但這都是后話了,只記得當時那一刻,內心真的是崩潰的。
我們翻譯,在這些奇奇怪怪的場合,可能會碰到各種各樣的突發狀況。在這個時候,一定要保持冷靜,并主動尋找解決方案。
幸好,臺下還有幾個U公司的員工,我迅速向他們示意,有個大姐立刻意識到問題,給我搬來椅子,坐到了高層們身邊。
問題解決,一屁股剛坐下,心還沒定下來,記者就開始提問了。
交傳小談
我一直認為,交傳其實比同傳更難。
交傳要面對的是活生生的聽眾,而不是同傳箱里冷冰冰的話筒。臺上臺下那么多雙眼睛盯著,其中不乏雙語流利的人士,每時每刻都在打量你、考察你、監督你,容不得一點錯誤。
此外,這就像公眾演講一樣,需要口譯表達流暢、落落大方、臺風優雅。
再者,高端的大會同傳內容寬泛,領導們說說大話套話,連稿子都能給我們,翻譯根本不是多大的難事兒。但交傳卻要考驗真功夫:沒有資料,無法準備 —— 因為你永遠不知道,記者會問什么問題。
更別說這可是新聞發布會現場,全程錄音錄像,你要是出洋相,可是有證據的啊!
總而言之,這類發布會交傳簡直就是對翻譯水平和心理素質的雙重考驗。
大家可能一直覺得,同傳才是真正的高大上;但我私以為,看一位翻譯是不是真有水平,還是得觀察他/她交傳過程中的表現。
雖說當天狀況百出,自己并沒有處于最佳狀態,但好在五月底剛考完CATTI一級口譯,前半年為了準備,每天狂練筆記交傳;外加對U公司有基本了解,也算是以不變應萬變。
紅牛給了我體力上的支撐,明明有些疲倦,但大腦在牛磺酸和咖啡因的作用下,像打了雞血一樣興奮。雖然出了一身冷汗,整場交傳還算發揮穩定,圓滿完成任務。
采訪結束后,U公司的一位高層甚至徑直沖了過來,緊握我的雙手說道:
Oh my goodness, you are so talented! I admire you!
聽到這句話的一瞬間,所有的倦意困意都煙消云散,甚至感動到有種想哭的沖動。
對翻譯這份“事業”懷著滿腔熱血,愿意不顧一切地努力付出。但過程中,總會碰到迷茫不知所措的時刻,或是身心俱疲的難熬階段。這時,一句發自內心的肯定或鼓勵,真的能讓我忘掉所有的不愉快。
所謂,“雖有性苦者,甘如飴也”,大抵就是如此了吧。
能體驗到這種百感交集,令我心滿意足。也打心底里覺得,自己真是個幸運的人呀。
會后小結
會議結束,學習和成長卻沒有結束。
雖然得到表揚,但每次實戰,總能發現自己知識體系里的漏洞。交傳過程中,總體表現不錯,但有一個環節,卻無奈“被救場”了。
記者問到U公司負責辦公用紙生產的廠長一個問題,其中提到了中國進口紙漿的事。廠長是個資深技術大叔,被問到這種問題自然想多說幾句。于是拋出來一大堆專業名詞,什么 long fibre、short fibre、non-wood fibre,全球不同地區的原始林、種植林,還有各種樹的名字,聽得我一愣一愣的。
當時腦子一片空白,心想:完了完了。手心和背上都開始出汗,偏偏困意襲來,差點缺氧暈過去。
這時候,我的守護星再次發功,就跟上次碰到 Divas Hit the Road,《花兒與少年》時一樣,救場的人出現了。
臺上六名高層,三名外國人,三名中國人。其中有一位中國人是U公司的高層,中、英、德三語流利,對U公司業務以及造紙行業本身都非常熟悉。
她聽完這個問題,可能意識到實在太專業,沒等我開口,就先用中文插嘴了:
這個問題,我補充幾句……
接著,她用中文把廠長大人剛剛說的話復述了一遍,給大家解釋了長纖、短纖、非木纖維等專業名詞,又科普了原始林和種植林的差別,再補充了不同樹木的生長年齡和各自用途。總而言之,就是那會兒沒我什么事了。
雖然自己沒開口翻譯,也沒出洋相,但誰能保證每次都走這種狗屎運呢?
口譯真的是份充滿驚喜的工作,不真正實踐,永遠不知道自己會碰到什么新的知識,也永遠不會發現自己如此 “才疏學淺”。
正因如此,每次會議結束更需要好好總結,查漏補缺,不斷學習成長。
至于這個紙漿里的長纖短纖嘛,放心,我會專門再寫一期內容和大家分享。
好啦,故事講完了,感謝你們認真讀到最后,也希望我的經歷對你們有一些啟發,或是有一點幫助。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