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尹派以“深沉雋永,流暢舒展,纏綿柔和”的唱腔特點,廣受大眾所喜歡,常言道:“十生九尹”,這說明尹派藝術從來不缺追隨者,無論是戲迷朋友還是專業演員。有一位默默付出,努力堅守的越劇好演員,她叫陳麗宇。
2019年4月22日晚,福建芳華越劇團尹派小生陳麗宇以越劇少有的悲劇角色-----《團圓之后》的施佾生,亮相南寧劇場。
從福州白馬河畔的芳華劇場到邕江邊的南寧劇場,這段距離不足2000公里的路程,陳麗宇卻走了接近30年,這一路走來,走得踏實而堅定。
時至今日,距離第29屆梅花獎公布日子已過去半個月之久,我們在掌聲和鮮花的熱鬧氛圍中冷靜下來之后,再來詳細回顧這位梅花獎得主的從藝接近30年的心路歷程。
陳麗宇1977年出生在福建,1990年,考入福建芳華越劇團,專攻小生,從此開始了辛苦卻幸福的學藝路程。這一學便一往情深嫩,不可自拔。她是尹派的第六代傳人,師承尹小芳。
這個姑娘雖然沒有出生在越劇的源頭,但憑借著自己的執著和努力,克服語言的障礙,在福建省芳華越劇團這個尹韻滋潤的地方,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越劇藝術之路。
其實,相對于其他尹派小生而言,陳麗宇并沒有那么幸運,曾經多年,在越劇這個人才輩出的大環境下,跑過大概8年的龍套,真正被越劇觀眾所熟悉的是在2006年的《越女爭鋒》的金獎,從此,這個默默無聞的姑娘,開始從幕后走向臺前,慢慢第跟觀眾見面的時候越來越多。
第一戲有機會主演大戲是尹派名劇《盤妻索妻》,這個機會也是偶然得來,被迫頂上的,在很短的時間內呈現給觀眾,雖然不盡如人意但也是一次小小的鍛煉,青年演員想要獲得成長,必須要走到觀眾面前去,必須要有實實在在的舞臺和機會來練習。
我初識這個默默無聞的女小生實在《張宇煮海》中,無論是《張羽煮海.聽海》還是《張羽煮海.闖海》,她儒雅溫潤的唱腔,不溫不火,不急不火,一句“疏剌剌、、、”開場,一陣沉穩之氣鋪面而來,無論是臺步,身段和唱腔,都足以顯現這個演員的功底。便找來她的所有片段,從《柳夢梅》到《張羽煮海》,從《海絲情緣》到《倩女幽魂》每一場劇目都會發現驚喜,區別于以往的傳統越劇的題材和表演的呈現方式,特別是《倩女幽魂》,借用魔術這一元素,以別出心裁的方式,將這個家喻戶曉的鬼怪故事傳遞給觀眾,可謂新奇。
從這一出出新劇目中,我們逐漸可以感受到,這個演員也不甘心就只跑龍套,更不甘心躲在其他尹派弟子身后做這默默無聞的傳承工作。其實對于演員來說,舞臺才是最好的歸宿。舞臺才是畢生的追求。
陳麗宇有了如今的成就,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還離不開一個人,她的恩師尹小芳先生,尹小芳先生是尹桂芳老師的第一代大弟子,陳麗宇的每一步成長,都離不開這位恩師的幫助。在某次采訪中她自己曾坦言,“每次一做不好的時候,老師不責罵,只是一聲嘆息,但是聽了這一聲嘆息,自己整晚睡不著”。
戲曲界的拜師形式大多是常見的,以這種方式來傳承和幫助演員的成長,一聲師父一應,一口拜師茶一喝,就意味著兩人從此的緣分就解不開了。
歲月總不會辜負努過力的人,有時候,回報不是不到,只是時候未到,麗宇做到,在機會和運氣未到來之前,豐富和充實自己是最好的辦法,機會來是牢牢抓住,一躍騰空。陳麗宇就是這樣的人。
愿不忘初心,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