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感謝我們的孩子,因此老子說,圣人如嬰。如果一個人從0歲活到100歲,還能像5歲,像10歲,還能像16歲的狀態······應該感謝上蒼了。這個人這一輩子活的質量就很高了,因為他一直能保持自己的原貌。但是,大多數人到最后都被生活打擊的體無完膚,看不出原貌了。
講這些,其實在詮釋老子的“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要想圣人如嬰,你就“抱一為天下式”。因為生活是可以轉變的,想回歸人性的自然生活,你就要抱有像孩子一樣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
停電了,所有的大人都說,怎么這么倒霉呀,飯才做一半。旁邊三個孩子說,太好了,停電了,咱們捉迷藏吧!三個孩子說罷立即去玩捉迷藏了。人類的積極心理天生就具有,這些孩子,他們才不管停電能否做飯呢。一停電,好,大人不管了,全黑了,正好可以捉迷藏了。而成人往往被固有的思維方式左右,停電了,我們行動不方便了,很多事情無法進行了,我們被打擊和痛苦格式化了。
停電了!我們首先會想到什么?可能帶來的一些負面作用,比如,電梯停電了,我怎么辦?家里停電了,冰箱里面的東西怎么辦?我們想到很多是附加外在的一些緣由。但是孩子不會去想這些事情,他們會用清澈的眼光看待停電,他們會用純真的思考對待停電。因為他的天性保持著,停電了,趕緊捉迷藏。
成人們會說,那冰箱里的確有好多東西,停電了它可能就會化呀?
孩子會怎么說?“媽媽,冰箱沒電了,冰激凌該化了,讓我吃了吧”
電磁爐上正煮飯,停電了,煮不成飯了。“媽媽你看,我說去麥當勞吧你不讓去,停電了,這就是天意,停電了就是讓咱們去麥當勞吃飯。”孩子總是能找到各種各樣的解決問題的方式,他天然地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成人卻被固化的思維模式禁錮住了。這就是老子所說的,曲也好,少也好,凹也好,萬事萬物一定有它的變通的方式。
來電又能怎樣呢?等到來電了,孩子們會說:“哎,抓住你了,來電了,我看見你了。他絕對不會說,怎么來電了,這下捉不成迷藏了”。如果電又停了,他們會說:“咱們繼續玩吧”。
這就是所謂的圣人如嬰!這就是孩子的天性使然。他轉換的如此自如——停電、來電、半明半暗,不管電視什么樣的,孩子的心理是“抱一”的。停電就是按停電的方式來做,來電就按來電的方式做,半明半暗就按半明半暗的方式做。如果是電壓不穩定半明半暗孩子們會怎么說?嘩嘩,呼呼,小孩一定會說,咱玩捉鬼游戲吧,我來裝魔鬼,你假裝公主。
如果我們能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圣人如嬰,保有像孩子一樣純真的心態去看待這個世界、這個社會,看待生活和工作,煩惱、糾結、壓力就不會太多了。你可以不這樣做,你也可以這樣做,選擇權會在于你。你用或不用這種方式來看這個世界,選擇起來確實很難,因為世界的事實是不會改變的。
賽里格曼受自己小女兒的啟發,將女兒的視角覆蓋到整個人類。他鼓勵心理學家和普羅大眾不要再沉浸糾結于個人問題,諸如某某曾受過傷害啊,大腦受過損傷啊,哪里又發生聳人聽聞的罪行啊,哪里又有自殺事件等這些消極事情······而更應該關注個體的積極特征。
例如,主觀的幸福感:
“我告訴你,今天太高興了,為什么?在路邊看見賣一種杏,這種杏又甜又香,是我這么多年來吃的最好吃的杏,才花了五元錢······”
如果總是能夠用5元錢每天給自己積累幸福感,那我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盡管吃這個杏的時候有小偷在偷東西,但是我沒有發現,而這個杏的快樂感吸引了哪些小偷,小偷們也吃杏了,也不再去偷了,世界上有沒有這種可能?我們能不能假想這種狀態存在?
只關注積極的部分,探討社會的積極狀態,這才是積極心理學傳遞的精髓,這也是積極心理學的意義所在。
這就好比一個連鎖反應事件,每個人都應該進行樂觀主義快樂地自我決策。當我們都用一種傷害別人的方式進行交往的時候,其實我們也是傷害鏈條中的一個受害者,那就是“異糞共食”了。如果我們大家都以一個積極的心態去對待別人的時候,自然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鏈,我們其實也是其中的受益者。這才是積極心理學的重點。
本文部分資料參考自周正老師《老子的養育智慧》
—·END·—
如果覺得文章有價值
請轉發到朋友圈、微信群
歡迎微信公眾號獲得免費授權(微信:isunlaoshi)
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