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教師節,小學語文老師那矮矮胖胖的身形又浮現在我的腦海里。他姓譚,從小學三年級到六年級,一直教我們班的語文課。
現在,我已經參加工作4年有余,很多小學的記憶都已經模糊了,但和他相處的片段我依然清晰地記得,每次重溫這些片段,我都能獲得一些前行的力量。
我們的小學是一所地處貴州銅仁思南縣一個偏遠鄉鎮里的希望小學。
我記得譚老師那時常說,如果毛主席說中國是世界的第三世界,那么貴州是中國的第三世界,而我們所在的楓蕓鄉就是貴州的第三世界,只有讀書,你們才能從這里走出去。
后來我小學和初中畢業,走出楓蕓鄉去外地求學和工作,每次回家,走著離家越近越窄越顛簸的路,我都確信他的話是對的。
我的家在比學校所在的鄉鎮還偏遠的村子里,每次上學我們都是在早上七點的時候從家里帶上中午飯,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到學校。
夏天帶飯到學校還方便,冬天飯帶到學校,飯里豬油都凝成白色了,根本無法下咽,那時譚老師就會把我們帶到他家開的小賣部里烤火,熱飯,有時還讓師母做飯給我們吃。
除了家,譚老師的書房也是時常對我們開放的,在他的書房里他教我們練毛筆字,我還記得他說可以經常寫“之”字練字,之字的筆畫雖少,但點、橫、捺都有。在他的影響下,我也成了學校樓道間的黑板畫作者。
我最喜歡的還是他的作文課,小學時一個單元結束,就會有一個單元總結,而單元總結的重頭戲是寫作文。每次上作文課,老師會精心挑出寫得好的作文,然后親自朗讀。
記憶中最自豪的事就是他在課堂上親自讀出我寫的作文。讀作文的時候他會特意帶上眼鏡,站在講臺中間,讀完之后會細細地點評,指出好的地方,也指出改進的意見。
我記得每次拿到作文本,本子上都會被老師寫上密密麻麻的字,哪里漏了字,哪個字寫錯了,哪一段該調整,都標得清清楚楚。
有一次單元寫作文的主題的關于夢想,我在作文中寫的是以后成為一名作家,我已不記得當初寫的具體內容,只記得他說只要努力,你以后是可以成為作家的。
小學畢業那天拍合影,班主任讓譚老師對我們說幾句,他正對著我們,紅著眼,只說了一句話:你們一定要走出去。
譚老師的家就在我上中學的路邊,上中學的時候每次路過看見我,他都會叮囑我兩句,讓我好好學。
后來我考上大學,已經退休的他還親自到家祝賀我。
最近一次看見譚老師是回家過年,他頭發不再像記憶中那般黝黑,大多白了,我從小學生成了成年人,我的小學的譚老師已經老了。
只是我沒有成為一名作家,匆匆茫茫地踏入社會,在柴米油鹽的日常中精打細算、小心翼翼地活著。
我想不管時間如何變遷,不管我生活得體面與否,我都永遠記得他帶給我的小學記憶。
因為如果故鄉是一件封閉的屋子,他就是第一個為我推開窗戶的人。從他打開的窗戶里照進來的光亮,讓我有了不斷前行的勇氣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