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Nichole ?紀事/隨筆
寫在第100篇,第100000字
晚安筆記三姐妹的五百天晚安筆記挑戰,截止今天,剛好是100天,字數也突破了10萬。
雖然一開始接挑戰的時候,有點一拍腦門的沖動,但是,既然做了,那就好好去做,至少要在這點上體現處女座的用處吧!
很用心地做了統計,挺有意思的:100篇筆記里面,沒有用心去選題和撰稿的其實不超過三篇;大部分的稿件只在茉莉姐妹群發布,所以通過閱讀數的變化可以看到群里的姐妹,對于什么樣的話題會更喜歡;我所認為的良心分享和干貨會得到什么樣的反應和反饋,也能很好地看到~數據統計是個很有用的東西,能讓我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自己。
晚安筆記的緣起畢竟是一個有范圍的分享,所以有的時候會考慮到有些人不認識我,有些人在我們身邊,有些人本來就是前輩,有些人在某些我想探討的領域已經是專家...
所以在選題上、行文措詞上、想表達的立場和態度方面,多多少少都會要做一些平衡。但,我一般都會做到爭取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態度,如果這個態度不太適合做尖銳的表達,那我至少也會有一個正向的傳遞,這是我想堅持的正能量。
我相信我做到了。
尤其是漸漸地,有一些朋友開始進行響應和互動的時候,很開心。有人在群里就某篇文章提到的某個點進行探討;有的朋友會到簡書的評論區進行評論;有的朋友還會私信我一起交流;有的朋友甚至還會給現金打賞......這些對我來說都是很好的鼓勵。楊先森曾問過我,兩塊錢有什么值得高興的?我沒辦法回答,因為這種感覺,只有你也如此做并體驗之后才能明白。
一些變化正悄悄地發生
剛開始的時候,晚安筆記的平均篇幅大概是在600到800字左右,平均用時1小時。在手機上進行長篇幅的撰稿,跟用電腦去寫文章或者手寫文章時候的邏輯思考習慣很不一樣,而且由于長期堅持手寫日記,偏愛感性的表達;從事營銷工作,公關傳播講究硬思維;手機撰稿相比其他兩種是最難也是最慢的。遣詞造句的風格要求也不一樣:手機撰稿會更加通俗,段落大意會更加清晰,邏輯上也比較適合因果關系,為了適應手機撰寫和手機閱讀,這些都要做考慮并做調整。我不知道別人會不會有這樣的問題,但我確實受到這些問題的困擾,所以在慢慢摸索了一段時間之后,也總結了屬于自己的經驗。
一開始,初稿到排版到美化平均花費一個小時,重要的文章可能要花上三個小時,到現在還是一個小時,但行文上比之前更流暢,更完整了,有開頭有內容有觀點有結尾,可讀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慚愧)。
其實寫文章,行文其實花不了太長的時間(尤其是開始使用訊飛語音工具之后,撰稿的速度比之前快了不少,此處以后單獨分享)。比較花時間的是兩個地方:
一、選題。你一旦確定你要寫什么基本上你的邏輯很快就能理清楚,而決定寫什么的這個過程其實是比較費勁的。盡管我之前已經列清楚我的500篇晚安筆記的相對關鍵詞,但是具體到每天寫什么,還是需要結合當下的情況的,當天的熱點,新聞,新鮮的事,觸動的場景等。比如,旅行那幾天幾乎就是紀事隨筆類,也寫不出什么管理啦職場啦營銷和公關的專業稿件來,畢竟在旅游的時候心態輕松,導致沒法進行這類深刻話題的思考嘛!
二、提煉。文章長不怕,文章短也不怕,恰到好處就有點難了。為了恰到好處,寫完之后你至少要讀三遍,第一遍看行文的流暢度和完整度;第二遍提煉標題和段落小標題以及斷句。然后呢?第三遍要檢查錯別字以及美化:自認為重要或者精彩的句子,要做一個重要的標識,方便閱讀。這個動作不僅僅是為了方便閱讀的人,更是為了讓我自己在以后有時間再看的時候,是能快速地了解到當時的具體想法,這個地方其實相對比較費時又費精力的(寫文章的人在寫完文章之后其實都不愛看自己寫的東西,這個放在小說家、編劇身上也是一樣的),而在這個點上,我可謂進步神速呀,用時比之前越來越少,提煉越來越快,也越來越準。
和時間做朋友,享受時間帶來的復利
堅持五百天寫字,一開始聽來是個很難的挑戰。可堅持下來,到了100天,我發現,驚喜更多。時間的絕對公平是“時間一去兮,不復返”,但相對公平在于你怎么看待時間,怎么和時間相處。時間正在走,如果你每天都花了一個小時進行文字積累,這10萬字就積累下來了。如果你沒做,其實生活跟你平常沒有什么兩樣,只可能是多看了一些電視,可能是多睡了一些覺,可能是多了些發呆、走來走去的時間或者刷朋友圈的時間。但是你這么做了之后,看著逐漸累加,從1走向500的那些數字,發現,哇!原來我也可以積累10萬字呀!一本普通的暢銷書一般也就是12萬-15萬字之間呢~!而且,有一些人會因為分享的一些想法得到一些靈感,一些共鳴甚至一些鼓勵,這個對我來說更加重要。
輸入和輸出方式平衡了,自我的運作體系就成立了
最大的收獲應該是我找到了一種新的輸入跟輸出的方式,這是生活里很重要的一個平衡。
有的人是先有了輸入,然后才尋找輸出的方式。比如說他本來就飽讀詩書,學識淵博,經驗豐富,那他就需要一些輸出的方式,比如說去授課,去演講,去出書,寫專欄,多跟不同的人聊天等等等來讓他的整個自我運作達到平衡。
但也有的人是因為找到了輸出的方式之后倒逼自己去尋找或者拓寬輸入方式的。如果你是個需要固定輸出的人,比如專家、小說家、編劇甚至教師,你就會強化自己對知識的吸收頻率和吸收強度,來保證你輸出的穩定性。那你的經歷,你的事業,你的思考,以及你對人事物的觀點,都需要有敏感的吸收和記錄,才會讓你每天都有源源不斷的東西去沉淀和分享。
我屬于后者。確定了輸出的方式之后,每天我要確保自己穩定的吸收頻率和吸收強度:于是我買書的頻次比以前高了;也愛在當當閱讀上進行閱讀,契約式的閱讀確保我能很好地堅持;堅持聽邏輯思維旗下的得到,可以在短的時間里,了解到新出的書,新的研究,新的技術,掌握一些比較不錯的觀點等,最重要的還是學習他們思考的方式和表達的方式;喜馬拉雅和片刻是更適合碎片式吸收的平臺...
同時,我還需要保持吸收的敏感和傳達的流暢。我會更加留意身邊的一切,像敏銳的狐貍一般??吹降娜耸挛?,還要去獨立地思考和總結這個事情對我來說,對我們來說,對大眾來說到底有什么樣的意義,而且還要把這個意義以一種清晰明朗的邏輯方式通俗地詮釋出來,這個是比較難的。
于是,我常常在心底遣詞造句,然后默寫。就是,我可能沒有在說話,但我腦袋里面其實已經在默默地以文字的方式在組織語句和段落,有了語音錄入工具,就更水到渠成了。
閱讀/觀察-思考-分析-總結-表達,我的自我運作體系已經建立。很高興,我已經因此獲利。
如晚安筆記三人行之茉莉說的“我們要有all in的精神”,景紅說的“晚安筆記讓生活的點滴精彩更清晰”,而我在期待它更大的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