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掙扎著做一件事時,都會很無奈的問自己,是否下一秒的到來,非得用這樣的儀式歡迎不可。
答案是:是。
有時想,如若自己是個無欲無求的性子,那該多好,不糾結,不痛苦,不對比,不慌張。
但認真的在心底模擬,并成功摒棄了所有眼下的“想要”之后發現,無欲無求,只是自己于自己的仁慈,更是自己對自己的自私。
想象一下,真是什么都不想要了,這生活該怎么繼續呢。吃飯,睡覺,睜著眼,接著,又是吃飯,睡覺,睜著眼。
然后呢?成了這個世界上最純粹的消耗者。物極必反,若是真擁有了這樣的生活,怕是最終會在空虛里恐慌焦慮難以逃脫。
是以,想要有活性的存在,就得依賴些會讓你痛苦的東西。目標可大可小,但要能激起動力,即便不能如此,至少也該能鍛煉你的意志力。
一直認為,慫字是最能解釋本性的字。從心為慫,只是很實在的說明了,人終究是最會自憐的動物。誰都想安逸,誰都會下意識的逃避,如若心沒被裝飾過,渲染過,只是本能的順從最安逸的感受,那便是慫了。
會和自己最想要的舒適對著干,必是因為心被某些東西觸動過。或是品嘗過痛苦過后的回甘,或是知道掙扎著的生活最有嚼勁,又或許僅僅因為支撐著我們站立的東西叫做“反骨”。
所有可以被稱為努力的狀態,都是對生命心甘情愿的贈與,因為需要努力才能拿到的東西,本身就是種聽天由命。誰也不能保證努力過就會得到想要的。
奔著目標去的路上,往往血是熱的,心是慌的。但生命的本身就是如此嘛,這一秒不知道下一秒的結局,這一年預料不了下一年的劇情。唯有此刻的狀態,是自己可掌握可創造的。所以,鼓勵自己說,狀態是有慣性的,這一秒有了,下一秒便能繼續。
于是,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規律,眼下認定什么就朝著什么走,不猶豫,不蹉跎。流年蜿蜒,誰知道最終流轉到眼前的是什么。
“只要認定值得,就應義無反顧,無懼磋磨”。愛人,做事,尋夢,皆當如此。
再難的現實都很平淡,驚天動地的往往是回憶。看嘛,眼前的自己,從來都感動不了自己。所以,還好。還好。
201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