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爾貝恩是精神分析師,他服務的對象多數是精神病人,犯罪者,而這些人大都有一個不好的家庭。他的客體關系理論是最純粹的關系,可以說是弗洛伊德唯性論的另一個極端。
費爾貝恩的自我有三部分組成:中心自我,力比多自我和抗力比多自我。
其中中心自我是意識層面的,與環境直接相關,有點類似于弗洛伊德的自我。這個自我在不同環境下就表現出相應的角色,如上班時一個角色,回家時一個角色,娛樂時又是一個角色,根據不同的環境需要表現出同環境相適應的行為舉止。這個表現出來的自我并不一定同內心真正的自我相吻合。
中心自我下面有被壓抑的兩個自我:力比多自我和抗力比多自我。
力比多自我有點類似于弗洛伊德的本我,代表愛,欲望等內心的真實想法,是有引誘的部分。
而抗力比多自我有點類似于弗洛伊德的超我,用于阻礙欲望愛的表達,就像忠臣,監管著力比多自我。
舉個例子就比較清楚。當一個孩子考了很差的成績回來,當媽媽嚴厲批評孩子時,現在嚴厲的媽媽對孩子來說就是個壞的外部客體,就像湖中的倒影一樣,一個壞的外部客體在孩子的內心投射出的是抗力比多部分:離開壞的客體。孩子內心還有一個力比多部分,有對好的媽媽的依戀,有接近媽媽的沖動。這時抗力比多就會阻止孩子接近媽媽。
一般力比多自我和抗力比多自我是壓抑的,這就是阻抗,每個人都害怕把壓抑的部分釋放出來。當一個人對自己內部壓抑的兩部分越了解,他的意識就越強大。有一定的壓抑是好事,但過分壓抑,完全分裂的東西就可能完全投射到外部。
當孩子認為外在客體是好時,按費爾貝恩的說法他就不需把外在的客體內化,因為環境對他來說很安全。如果外在客體是壞的,則孩子需要內化外在客體,因為壞的外在客體會另孩子不安。于是孩子會把外在壞的客體吸收進來,那么外在客體就變好了,自己是壞的。如媽媽打我是愛我,我是不好的,我停外在客體的要求,我就會變好。這是分裂的防御機制。
而那些精神分裂,被害妄想癥的病人就是沒法把壞的外在客體內化,完全投射出去:外面都是壞的。
壓抑程度有三種。
1.完全壓抑了壞的客體。這些人完全不知道自己對外面客體的生氣,處在偏執中,一口咬定外在客體是壞的,這時中心自我能力會很弱,無法表現出合適的狀態,完全被自己投射到壞客體控制了。
2.對外在壞的客體投射出來同時力比多部分也投射出來。這是非常矛盾的狀態,比如有些夫妻在一起一輩子吵了一輩子,但又不會真正的分開。
3.力比多投射到外部,覺得外在客體實在太可怕了,極度單戀,如歇斯底里診患者。
在現實生活中越乖的孩子,超我會非常強,里面的抗力比多自我不允許力比多自我出來,在長大的過程中會一直認為外在客體是好的,我不好。外在客體認為我好,我就好,這樣的孩子會活得非常辛苦,永遠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可。這種孩子一定會犧牲掉一些來著力比多的創造力,熱情,聰明的部分。
對于我們,在保證中心自我活下去同時,盡量多解除壓抑的部分,這樣就會越健康。
費爾貝恩的三個自我理論讓我有新的視角看自己和周邊的人,了解得越多就活得越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