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先生和幾個堂弟堂妹聊小時候的事。幾個人都說最喜歡也最感謝奶奶。
堂弟說:“奶奶那么愛干凈,卻總是允許我們把家里弄得亂糟糟。”
堂妹說:“對啊對啊,咱們玩得時候,她總笑著看我們,永遠都不生氣,鼓勵咱們玩得盡興。咱們玩完了,奶奶就再把房間收拾干凈,不著急不發火不嘮叨。”
先生說:“奶奶最知道,人總比東西重要。”
幾個人陷入短暫沉默。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堂弟的女朋友問:“奶奶那么寵溺你們,你們小時候是不是都特別熊啊?把別人的東西弄壞,侵犯了別人,會跟人家說,我們家啊人總是比東西重要……”
接著我們列出聽到看到接觸到的那些熊孩子們,比如路人不給他雞排,他就把人家推下地鐵站臺;女孩不給玩手機,男孩吐口水進對方鍋里,最后用火鍋湯潑人;孩子騎著扭扭車在大馬路中間走,爺爺奶奶揮手讓路上正常行駛的車輛全部讓行;媽媽騎自行車帶孩子和寵物去商場,保安告知自行車和寵物不能入內,孩子哭著讓媽媽對保安又打又踢……
先生他們幾個聽不下去,忙著辯白:“不不不,猜錯了!奶奶寵溺不假,但我們不是熊孩子,奶奶不是那樣的,奶奶不會耍流氓!”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堂妹說起,大約是三四年級的時候,家門口通了第一輛公交車,很多小伙伴被家長帶著去坐公交車玩。當時正值尷尬的身高,挺一挺就需要買票,稍微縮一縮就可以免票。
“只有奶奶給我買了票。有的小伙伴超高比較多,售票員吆喝半天,他們家長還是討價還價不買票。那些縮一縮就可以免票的更是都逃過去了。”堂妹說,“那些家長們討價還價吵架的時候,坐在一邊的孩子挺尷尬的,紅著臉低著頭,時不時抬頭看看自己的家長,很無奈地樣子。我站在奶奶身邊,就特別踏實、自豪,一路上都把頭仰得高高的。那一刻很感謝奶奶,永遠忘不了這件事情。”
堂弟一直點頭,堂妹說完,緊接著說起奶奶對他的教導和影響。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堂弟說,初中時跟一群同學去一個家庭條件很好的同學家玩,“那個同學家里很多我們沒見過的稀罕玩意兒,一起去的人就有的這摸摸那看看,還一直問那同學說你爸爸是干什么的,你家有多少錢之類的話。他爸桌上放著一個西門子的手機,當時誰都沒見過,有人就拿起來摸,走得時候還跟那同學提議說帶著手機出去玩。”
“然后呢?”我們都問。
“我就是說啊,我也沒見過,但我沒摸,也沒四處亂走亂看,也沒瞎問。就是跟著那同學進去,玩了一會兒就出來了。我是聽了咱奶奶的話,奶奶說到別人家去不能那樣。”堂弟說。
我們以為沒有了下文,覺得乏味,剛想說其他的。堂弟又說:“你們知道我現在的工作是咋來的嗎?”
堂弟說,那次去同學家里玩了以后,那位同學對他的態度變得比原來更好,分什么玩的吃的都特別關照他。后來去不同的城市讀大學,兩個人網上聊天說起來。那位同學跟堂弟說,就因為堂弟去他家玩的那次,不摸、不看、不問,同學父母說堂弟是有家教的,知道分寸,值得交。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找實習單位時,那位同學的爸爸幫我介紹的,就是我現在的工作單位。”堂弟說,“所以,我很感激奶奶教我的很多事情。”
我們都聽入了迷。
先生忙不迭說他自己。他說奶奶跟他說,沒計劃買的東西,不要亂摸亂動。他經常想起,跟同學去旅游,有人因為在景點賣東西的地方,隨便翻來翻去,拿起來看,問價,就被商販“訛”上了。
“東西不值多少錢,但商販就叫高價讓那同學買,不買不讓走人。我那同學把兜里的錢都掏光了才拉倒,還跟我借了錢。其實那個東西他不打算要,根本就沒打算買東西,就是看著新鮮,拿起來看一看。”先生說。
聽先生這么說,才想起難怪他去商場超市或什么其他購物場合,都是直奔主題,對計劃外的東西從不伸手捏來翻去,而且反感其他人這樣做。原來是有這樣的淵源。
“有了那樣的經歷才感觸特別深,覺得奶奶說得對,很多難堪是自找的,所以特別感激她的那些教導。不然還嫌奶奶天天念叨得煩呢。”先生說。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兄妹幾個翻出老照片,一邊看一邊回憶當年的種種場景。
先生看著奶奶的照片說,人總比東西重要,奶奶總是這樣念叨。
在家,孩子的好奇心比東西重要,在外,孩子的教養比東西重要。總之,人不能被東西拘泥住,耽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