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方的家,我想你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在我們的履歷表里,都會有一個必填項,那就是籍貫,或者說是祖籍,也就是祖先出生和生活的地方。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已經很少提及祖籍了,取而代之的是出生地。有的人,或許一生都沒有到過那個被稱之為籍貫的地方。那些工作,生活在大城市的“外地人”,在享受著時代的變遷,帶來便捷豐富生活的同時,肯定也會有許多無奈和煩惱。他們在熱鬧喧囂的城市里,也許會有自己的家,但是,這并不是真正意義的家。每逢佳節,這些在異鄉辛勤勞累了一年的人們,就會拖家帶口,借助于各種交通工具,把自己從這個地方載到那個地方,旅途中,還要面對擁擠不堪道路和車廂。即便是如此,也是年復一年,此心不改,因為他們要回到出生的地方去,那里有他們的親人,還有一生都會繚繞于心無法忘懷的鄉音。

每年春節,看著那些拖家帶口,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提著大包小包行李趕車的人們,我真的很感動!都說每逢佳節倍思親,或許,人最樸素真摯的情感,就是在很平凡的世界里發生的。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聚集在這個城市,時間久了,就成了本地人。有很多人也可能一直到離世,也不會離開這座城市。但是,我們總是在心里有一個情結,無法解開,那就是戶籍上登對的祖籍。有時候,人們會有一種無法言喻的情感油然而生,想回到祖籍去看看,即便是從來都沒有在那里住過,哪怕出生在那里,也是記憶模糊了。那里也許根本不是自己的出生地,所擁有的只是在父輩口中描述的印象,沒有親人。總之,想回“老家”去看看。

有一次出差路過母親的故鄉,或許是好奇心使然,我刻意的中途下車去看了看。那是一個遠離城市,貧瘠的小山村,這里和我母親描述的情景大相庭徑。到處是殘垣斷壁,破敗的樣子。我母親的姊妹或外出工作,或遠嫁他鄉,村子里已經沒有親人了。因為沒有什么認識的人,我沒有進村,站在村口的田埂上,望著田里隨風翻卷著麥浪,內心里一種莫可名狀的感覺升騰起來。一個拄著拐杖的老太太,步履瞞珊的從村子里走出來,在離我三五步的地方停了下來,細細的端詳了片刻,露出了驚訝的表情,用顫巍巍的聲音,直呼我母親的名字,嘴里還喃喃自語:“太像了,太像了!簡直是一模一樣。”

的確,很多人熟識的人,都說我和我的母親相像,令我詫異的是,從來沒有到過這里,老人居然能認出我。老太太告訴我,她和我母親是兒時很要好的玩伴,簡直是形影不離,說我長得和我母親年輕的時候一樣。難怪啊!這也太巧了吧!我好像聽我母親說過,老太太拉著我的手,一再的邀請我到她家去,盛情難卻,我隨著她到了她家,老人跟著兒子一起過,居住的房屋很簡陋,沒有幾件像樣的家具,看得出老人過得挺清苦。看著他兒子兒媳狐疑的目光,我再三要求離開,但是老人堅持不允,非要留我吃飯,還讓她兒子殺了一只雞。席間,老太太講述了很多和我母親小時候在一起時候的趣事,笑逐顏開的樣子讓我很感動,告辭的時候,我給予老太太一個溫馨的擁抱,并且留下返程的費用,把所有的錢都拿出來給了老人。老太太執意不肯收,我告訴她:這是我和我母親的一點心意,送我出門時,老太太淚流滿面,一直念叨著:再也見不到了,見不到了!我的眼睛也濕潤了,那一刻,我理解了什么是鄉情。人性的美,也在這樣的場景下展露無遺。

在我們現代的生活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似乎缺少了點什么,之所以我被這件事感動了,因為這是我們內心深處所渴望得到的東西,人不親土親,山不親水親。這一次的故鄉行,讓我印象深刻、感慨許久。兩年后,我接到了老太太兒子的電話,老太太過世了。我把這個噩耗告訴了母親,她哭了很久,也說了一句話,回不去了,再也見不到了。那一瞬間,我明白了兩個老人都有著同樣的心情。這也是很多遠離家鄉,人生走到最后幾步的老人所想。我一直在思考,我們的生活中,總是不停地被忙碌著,耽擱了太多的相聚時光,荒漠了太多的親情和友情。我們總是覺得有更重要的事去做,可以忽略返鄉省親的時間。但這位老太太和我母親的故事,讓我真正體認到了那一種難舍的兒時情誼,真的是一生難忘、同時也讓我感傷,人生最后的旅程,是那樣的無奈和悵然。

我們應該花點時間與自己的親人和朋友相處,享受我們的人生。或許,經歷了,我們才會意識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不是工作,事業,掙錢,而是親情、友情、鄉情。在我們的生命中,出生的地方,兒時的記憶,會永久地刻在心里,再模糊也不會忘記,走的再遠,闊別的再久,那一份鄉情都是如此的刻骨銘心。即便是荒郊野嶺,窮鄉僻壤,那也是故鄉。血液里流淌著傳承的基因。生命里一直都散發著鄉土氣息,外面的世界五彩繽紛,感覺都不屬于自己。冥冥之中,遠方有一種呼喚,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會越來越清晰,父親長滿老繭的手,母親布滿皺紋的臉,對于漂泊在外的游子來說,是魂牽夢繞的念想。不管你走得多遠,走得多久,深埋在你的心底,融通著你的血脈,牽引著你心緒的,只有那一座煙火繚繞的村莊。故鄉之于你,是童年那種毫無煩惱的快樂。記得一個朋友對我講過,在他父親彌留之際,用盡最后的力氣說了四個字:“我要回家。”他知道,父親說的那個家,不是現在的家,是他出生的地方。

隨著社會的變遷,也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拋棄了農村老家,到繁華的都市里工作,生活,紛雜喧囂的城市缺少了人情味,人們需要一片寄情的山水,在閑暇的時光中,故鄉隱約的召喚牽動靈魂,化作無法忘懷的鄉愁。一種對家鄉由衷的思念。無論思念親人、或者朋友,都是身在遠方對曾經溫暖的回憶,那炊煙裊裊的村莊、川流不息的河流。牽系著你,想回去一趟,在家鄉小駐幾日,以解鄉愁,對故鄉的思念,總是伴隨著一絲柔美的落寞。一個人漂泊在外,總會與孤獨相伴,想家的時候,也會熱淚盈眶,為了生存,為了有更好的生活,背井離鄉。思鄉就成了他們生命中繞不開的主題。身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是最真的心聲。

遠行的人都是戀家的,那是生命的緣地。尤其在遭受冷漠的侵襲,失意的時候,便會滋生出一種懷舊的心情,很多人在異鄉順水行舟,找到了家的感覺,有的已經在城市住了幾十年,成為道地的城里人,過著富裕的日子,可能就會暫時淡忘了故鄉。然而,漫漫人生路,對故鄉的情結仍然揮之不去。如今的人們,在繁華的都市里住的久了,日子過得越來越舒適,在快節奏的生活發展變化中,心中反而滋生出淡淡的鄉愁,思鄉的情緒愈發濃郁起來,并且正在蔓延成為一種大眾的世紀情緒。人們開始向往與泥土相伴的時光。這是離家遠行的人必然產生的情感。

唐代詩人賀知章的《回鄉偶書》生動的描述了離家多年的人,回到故鄉的情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世事變遷,滄海桑田,擋不住對故鄉的深情守望,思鄉的情懷亙古不變,故土難離,鄉音難改,即使貧窮得揭不開鍋,但對家鄉眷戀的情感始終不渝,時隔多年,當人們再回到久別的故鄉時,或許人文環境都有所改變,再也不復當年。那些在記憶里已經模糊了的近水遠山,老樹池塘,云霞星空,裊裊炊煙,像一個個無序閃動的溫暖畫面,浮現在眼前。那個日出山脊,月落樹梢的地方恒久不變。

很多生在農村的年輕人,帶著欲望的膨脹,騷動的情緒,背井離鄉,遠離了故鄉的貧瘠之地,把興奮、新鮮的目光投向了大都市。卻全然忽略了家鄉的存在。從農村到城市,在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夢想在一次次滿足中又一次次跌落里循環,卻是義無反顧,城市的繁華和舒適的生活,讓他們不再回首遠望故鄉,鄉情在紙醉金迷里失落了。在對土地田園的冷漠中,鄉村逐漸變成了一個個破落的空殼,到了一定的年齡,才發現擁擠雜亂的冷漠的城市,是一個掙錢揮霍的地方,沒有一點家鄉的味道,鄉村雖然物資貧乏,相對于城市,有諸多不方便的地方,但卻是祖祖輩輩在那里繁衍生息,那里還有父老鄉親,兒時的記憶。濃濃的鄉情,成了心中的一份依戀。無庸置疑,他們對家鄉那片土地是摯愛的。無論身在何方,無論遠行千里,你還是有根系在你的心中滋生,蔓延,縈繞著。

漂泊在外,時隔多年,也許說話的口音會改變,生活的習慣也會改變,回到家鄉在鄉親們眼里可能像是外地人,城里人,即便是這樣,根植于心底的故鄉情,卻是難以撼動。不論何時,無論走到哪里,他都會與你相伴。它是游子的心靈安慰。當你疲憊不堪時,無依無靠時,故鄉就成了你依附的脊梁,它是你在落魄時的避風港,在你孤獨寂寞時,他又無形無聲的支撐安慰著你。上下五千年,英雄千千萬,有多少精忠報國的仁人志士,為了夢想遠離故土,卻始終情系家鄉,歷朝歷代,又有多少才華橫溢的文人雅士,用自己的詩書文筆,來抒發自己的思鄉情懷。我想,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不會忘卻自己的家鄉。不論走到哪里,根就會系在哪里,不要忘記生長的家鄉。那山,那水,那人,常回家看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