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淄川區,家鄉的獨特唱念

? ? ?說起家鄉戲,腦海中想起的不是具體名詞,而是姥爺總愛看的那個頻道。小姥爺和小姥娘也算是當地的戲曲藝人,逢年過節聚在一起,大家總會起哄讓小姥爺和小姥娘唱一段,所以在我心中,戲與老人像是冰糖和葫蘆,缺一不可的存在。

? ? ? 起初我認為地方戲的意思是一個地方的劇種,可是聽了小姥爺的一番話,我才明白可能地方戲的定義有很多種,比如,我們幾個湊在一起就是喜歡唱這段,這便可以稱為自己心中的地方戲,一個地區即使村與村之間挨得很近,他們所喜歡的劇種也可能不太一樣。小姥爺和小姥娘唱的是呂劇,所以就從山東呂劇講起吧。

? ? ?可能不只是在我的家鄉,許多劇種最開始的時候也是街頭戲,形式是以家庭為主,一般是夫妻二人,在趕集的時候,一拉一唱,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相傳,呂劇之所以取呂字,就是因為是夫婦二人,兩口子,合為呂。發源地是山東廣饒濱州地區,創始人是時殿元,主要樂器是墜琴、揚琴等,代表曲目《王小趕腳》、《井臺會》等,故事情節通俗化,但相對而言程式性不高,在演唱過程中,沒有固定的動作和念白,這也可以算是傳承方面的一個阻礙,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這個地方改改,那個地方動動,待以后人們聽到的曲調已失去了原味。1953年山東省成立了山東呂劇團,把地方小劇搬上舞臺,呂劇正式走進人們生活。與現在不同的是,最初的演出形式是兩個人,并沒有表演,在腔調中找尋著知音,傾訴著生活的艱辛。

? ? ? 隨著呂劇在淄博人民群眾中越來越受歡迎,人們哼唱著,逐漸又演變出了新劇種——五音戲。五音戲的發展歷經了秧歌腔、周姑子戲、雜社、五音戲四個時期。發源地是章丘文祖鎮,主要樂器以高胡為主,還有揚琴、琵琶、二胡等。相傳創始人為鐵笛,但最廣為人知的是鄧洪山先生,藝名鮮櫻桃。代表劇目有《王小趕腳》、《拐磨子》等,內容多為生活日常,更加貼合群眾,有些劇目與呂劇重合,有種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故事情節基本不變,但唱腔以淄博鄉音為基礎。與呂劇有所不同的是五音戲屬于鄉村戲,最初是由乞討者自發集聚起來參加廟會,紅白公事討口飯吃,再到后來便是戲曲愛好者組織起來,逢年過節到各個村莊進行演出。由于所流傳地域的方言、風俗等差異,大致劃分為東、西、北三路。東路、北路因中國近代史上戰亂荒旱,百姓生活困苦,民族藝術遭到嚴重摧殘,缺少了專業劇團的沿襲,解放前已基本消亡,北路和東路肘鼓子在博興縣和桓臺縣還有一些民間老藝人在演唱,現在的淄博市五音戲劇院,屬于西路肘鼓子,也是現在僅存的、唯一的一個專業演出院團。在網上查閱資料,發現“鄧洪山”“鮮櫻桃”出現的頻率特別高,他還與梅蘭芳先生、余叔巖先生同臺演出,且與梅蘭芳先生結為好友,在程硯秋先生來濟南演出時,聽聞鮮櫻桃在淄博周村演出,還專程到周村拜訪過他,兩人討教切磋,成為好友,荀慧生、尚小云也都是鄧洪山的好友,在我看來,如此有影響力的人物,他的劇種怎么能落寞,還落寞成這個樣子,僅有一個劇院在堅持。作為淄博人,沒有想到五音戲的傳承已擺在眼前,真真的。小姥爺說,如今聽戲的時候發現,五音戲的唱腔特色大嗓變小嗓,很多人都唱不出來了,何談傳承。

? ? ?按照地域來講,還得說說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的聊齋俚曲,它是蒲松齡先生平時自己哼唱的民間小調,以二胡、高胡為主,收集鄉間故事,自己譜曲,哼著哼著便流傳開來,但是普及范圍不廣。據資料顯示,淄川是明清俗曲重要流布地區之一,蒲松齡坐館三十余年的西埔畢家是豪門貴族,一直就有編寫演唱俚曲的傳統,這給蒲松齡編寫俚曲故事準備了極好的社會氛圍和條件。蒲松齡集一生之閱歷,匯明清俗曲之精華,取諸宮調、南北曲的曲牌聯套成曲,終于完成了15部俚曲的創作。無論是在文學方面,還是音樂方面,這些俚曲均具有極高的價值,代表曲目有《耍孩兒》、《墻頭記》等。但在本地人看來,聊齋俚曲的發展傳承并不樂觀,首先它的唱腔特色相對小眾化,是以淄川方言為基礎,多數人聽個熱鬧,看著注釋本也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傳承人也基本是蒲氏家族及其后人,平時靠著蒲松齡故居傳播一下,唱上一段供游客欣賞,可近些年來當地的旅游業發展相對落后,在小地區中隱藏的的它們就更加鮮有人知。

? ? ? 最后,和小姥爺說起傳承方面,在他參加的戲曲方面的比賽,參加人的年齡在40-60歲之間,年紀大的唱不動了,年齡小的喜愛度不高,如果有的家庭想讓孩子學戲曲,也都是送到大地方,像地方小戲很少有孩子來學,像北京上海等地,老師也好,氛圍也好,在那里這是一種文化,然而在地方上,只能是一種打發時間的愛好,甚至還像以前一樣戲稱戲子,受不到尊重。有一件事我受到的感觸特別大,小姥爺說,在劇團下鄉演出時,臺下觀眾叫好聲不高,只看不鼓掌,禮節不到位,所以有些劇團演出時會把我們這里拉到黑名單,略過這里到別處演出,是態度變了味道。在政府方面,演出資金不到位,活動辦不起來,不禁想到,如果政府加大對戲曲的支持,宣傳戲曲文化,使人們對其看法改觀,那是不是一切都會變美好,來我們家鄉演出的劇團多了,戲曲活動多了,喜歡戲曲的群眾多了,那學習它,傳承它的漸漸也會多了。戲曲文化傳播,傳播的是那種精華,地方戲研究,研究的是那種老輩人哼唱的習慣。通過對家鄉戲的進一步了解,希望下次有機會可以去趟蒲松齡故居,在門前販賣故事的小店,聽上一段俚曲的過往,然后,紀念。 ?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