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樣生活,萬卷書萬里路】2017年8月24日,連續1000天閱讀日志第174篇。
前面兩天,我們分析了關于過去的時間悖論和關于現在的時間悖論。今天,我們繼續來談談《津巴多時間心理學》里的“關于未來的時間悖論”。
近日培訓,聽心理專家講課。說到一個人要想成功,光只有能力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要具備:魅力、凝聚力、決策力和愿景構造力。
愿景構造力,于我而言,似乎是個新名詞。于是,找度娘,找到愿景領導這個名詞的解釋:Nanus(1992)認為所謂的愿景領導是指組織可靠的、真實的、具吸引力的未來,它代表所有目標努力的方向,能使組織更成功、更美好。愿景包括組織長期的計畫與未來發展的景象,是組織現況與未來景象間的橋梁,對于領導者而言,它提供行動的目標,并幫助領導者,超越目前的情境,達到到組織的改進與成長。具有愿景構造力的人也就是有愿景領導力的人。
品味了《津巴多時間心理學》里的第四章——關于未來的時間悖論,我明白了愿景構造力何以這么重要的根源。
今天,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享。
一、何謂未來導向者;
二、未來導向的利與弊;
三、什么樣的人容易成為未來導向者。
下面一一分析
一、何謂未來導向者
未來,跟過去一樣,只是一種心理狀態,它是被人們塑造出來的,是人們的想象中的思維產物,只有人才有的。它不可能被人們直觀地感受到,而是從我們的希望、恐懼、期待和渴望中產生出來的。
津巴多說:“成為未來導向的人就意味著脫離當下的生活、一時的痛快和年輕人的玩心。它引導我們從此時此地、黑白分明、是非清楚的確定性轉向充滿想象、可能性和‘如果怎樣就會怎樣’的世界”。
現在導向的人沉湎于即刻的生理滿足:不安全的性、毒品、搖滾音樂………他們不愿為了明日更多的收獲而放棄今日暫時的感官享受。而未來導向的人卻視工作為快樂之源。對于他們來說,未來可能的得失才是今天的決定和行動之依據。他們的生活有嚴格的規劃,會在未來更大的收益和此刻的現時滿足之間博弈。
他們愿意等待,愿意隱忍,為未來的美好期待放棄即刻的暫時滿足。他們是用大腦生活的人,而現在導向的享樂主義者基本是用身體生活的:畢竟,未來尚未到來,只在我們的頭腦里而已。而現時的刺激才是強烈的,難以抗拒的。
然而,一個社會的進步,靠的是這個社會里有更多的未來導向者。這就涉及到我們今天的第二個話題。
二、未來導向的利與弊。
1.未來導向者的生活更健康。
暑假期間,七歲的雅貝貝看見朋友吃冰激凌,總是羨慕得流口水。我是這么跟她分享我的想法的:吃冰激凌,只是短暫的讓我們的嘴巴有快感,而實際上損傷了我們的肝胃腸等內部器官,讓他們在肚子里因為突然的寒冷而痙攣痛苦。嘴巴的片刻快樂,帶來的是身體其他重要器官的痛苦,你覺得好不好?
娃自然說不好。
娘兒倆還找到了替代方案:有沒有一些東西,既能讓最嘴巴有快感,又讓肝腸胃等器官也舒服開心的?娃說,是水果,美味可口又有營養的水果。所以,后來,再見到吃冰激凌時,雅貝貝會對我說:他們只是讓嘴巴快樂,而讓胃可憐地哭呢。我不吃這樣的東西。
這件事情,我的引導,就是來自于《津巴多時間心理學》里談到的的理論知識。
把孩子培養成未來導向者,受益無窮,首要的,是會讓孩子身體更健康。
除了冰激凌這樣的東西,那些垃圾食品,如薯片、麻辣、更多的糖果,都是讓現在享樂主義者青睞有加,而未來導向者會用自己的大腦加以排斥的。
除了生理健康,未來導向者在心理方面相對來說也會更健康。
一個未來導向者會更少感到壓抑。因為他們不會浪費時間去反復咀嚼思考過去痛苦的經歷。比如說,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就是典型的過去導向者,她千百次的重復自己過去的經歷。而心理專家發現,女人之間分享各自的情感問題更有可能使痛苦的記憶循環不斷,而不是淡化這些記憶。
一個未來導向的人既不會對過去的痛苦耿耿于懷,也不會和別人發泄自己的情緒。他們眼觀未來,不愿意喋喋不休做怨婦,抱怨過去的不幸,也不愿意為了現時的片刻感官歡娛讓未來承受風險。他們不會為了吸煙患肺癌,他們不太可能會酒駕,不太可能吸毒,他們更能擺脫形形色色的現時的誘惑。他們可以用嚴格的自律、未來的美好和更多收益來抵制現時的誘惑!
2.未來導向者能更好地工作。
一個面向未來的人,更可能在工作中制定嚴格的合適的計劃,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并且會未雨綢繆地為未來可能遇到的陷阱做好準備。而現在享樂主義者和宿命主義者則與之相反,他們大部分是拖延癥患者,非得要到作業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刻才完成任務,所以他們潦草而匆忙,即使完成了工作,也是錯誤頻出,效果低下。
說到這里,我內心有愧。我自己曾經就是個典型的拖延癥患者,總是不能及時完成任務,總是不見棺材不落淚不撞南墻不回頭,所以,很多原本可以做好的工作總是完成得不理想。
不過,人最怕不自知。自從讀了這本書,我的拖延癥似乎有了不同程度的緩解。
以后再撰文說說如何治拖延癥這部分。
3.未來導向者對死亡的必然性有充分認識。
“時間轉瞬即逝,先是一小時,而后是一天,死神就在你身邊”。這段話提醒我們,在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我們不過是片刻的存在者。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以時間來度量的。人必有一死,而且就在不遠的將來。
一個對死亡的必然性有充分認識的人,會為年老做好準備,他們更惜時守時,他們也更謙遜更低調。
4.未來導向者是問題解決者。
津巴多以兩種導向者破解迷宮的方法為例來說明,未來導向者先觀察,在頭腦里構思并尋找路徑,排除死胡同。所以,他們能找到破解迷宮的辦法,而現在導向者總是急急忙忙立馬就上,他們失敗的比率更高。
所以,未來導向者解決日常生活難題的方式比現在導向者的方法更有效。
5.未來導向者能賺錢。
津巴多說得明白無誤:“諸多原因決定了未來導向者最終能賺好多錢,遠遠多于持其他時間觀的人”。
理由呢?
未來導向者愿意為了未來會摒棄很多無聊虛浮的社交而把節省下來的大量時間用在學習和整合各種資源上,他們惜時守時,所以他們擁有更多的知識,他們有更好的工作,他們也有更高的信譽度,最重要的是,他們工作有條不紊兢兢業業,所以他們的努力會換回金錢上的收益。
6.未來導向者能持之以恒,從失敗中學習。
津巴多通過調查以后得出結論說:一個越是看重眼前利益的人,越是會浪費更多時間看電視或僅僅是靠吃喝玩樂虛度光陰。
作為一個心理咨詢師,這方面的咨詢案例實在是多得不勝枚舉。
說兩個離婚女士的案例吧(所有咨詢都謹遵保密原則,所以資料會有些更改。)
來訪者一,因為丈夫幾次三番出軌忍無可忍而找到我。在確認婚姻無望以后,果斷離婚。離婚時,男方找到家人轉移財產,最終她幾乎就是帶著兒子凈身出戶。最初的日子很艱難,有時候,她甚至跟我說,活不下去了,想自殺。每每這時,我都用未來的美好來引導她超脫現實的種種困頓,我跟她舉很多離婚后奮起的事例,有現實生活中的,也有歷史上我所了解的,如張學良的前期于鳳至,如徐志摩的前妻張幼儀……我跟她分析,她現在能做什么,她的長處在哪里。最終,她摒棄了原來每天看電視,逛街,進美容院的現時享樂生活,而開始拿起書本,不斷努力,考了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并且考上了某名牌大學的研究生,情感也有了歸宿。現在,她跟我說,原來所有過去的磨難,都是為今天的華麗轉身做積淀的。
來訪者二,同樣是因為丈夫出軌的離婚女士。離婚后,丈夫很快跟原來的小三結婚,并有了孩子。她沉湎于過去,越想越不甘心,越想越不服氣,于是,天天去找前夫鬧,去丈夫新家門口堵那個“小三”,辱罵對方,揚言,我不好過,你們也別想好過。前夫幾次為這個事情打110報警,后來被逼無奈,只好搬家。再也沒來看孩子,孩子也自然沒管教好,而她除了以淚洗面,現在又迷上了賭博。
這兩個案例,給我們很多啟示。一個未來導向者,可能也會遭遇人生的苦難和挫折,但是,他們能夠從失敗中學習,不會沉湎于苦難,被苦難擊倒,他們會展望未來,規劃未來,在困頓的境遇里,用未來的種種美好藍圖給自己以希望和前進的動力!
所以,一個未來導向者,有可能就是元朝關漢卿老爺子說的那顆“銅豌豆”:蒸不爛、煮不熟、槌不扁、炒不爆、響當當。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
所以,努力讓我們自己,讓我們的孩子做個未來導向者,實屬必要。
7.對未來導向者來說,一個現實的希望帶來的是永恒。
關于希望。《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講述的就是希望哲學。主人公安迪是個典型的未來導向者,他蒙冤入獄被判終身監禁,從高富帥變成一個階下囚。但是,整部電影,安迪沒有一絲抱怨,沒有一刻的氣餒。他始終氣定神閑,不慌不忙,不彎腰不低頭。當他的獄友說:希望在這里(指監獄)沒用,希望會讓人瘋狂。安迪說:希望是世間最美好的東西,它是人間至善。懷抱希望在獄中生活的安迪,盡管遭受同性戀騷擾毆打,卻從沒放棄。自從入獄以來就在規劃越獄,他默默的無聲無息的用整整19年的時間用一把小小的錘子挖了一條逃生通道。他做這一切,只是因為,他永遠對生活充滿無盡的希望,他憧憬著屬于他的未來:總有一天,他會出獄,到太平洋的那個小島上買一艘舊船翻新,帶著客人到海上釣魚。或許,那蔚藍色的一望無際的太平洋,始終在召喚著他忍耐現實的一切!
希望,帶來的是永恒。我們做咨詢,總要跟來訪者一起探討,超越現實種種后,他的未來何在,他的希望何在。一個帶著希望生活的人,便能忍受一切現實生活的苦難,并且,不抱怨不憤恨很少抑郁更不會自殺!
8.未來導向者能避免社會陷阱。
一個未來導向者是一個能做遠景規劃的人,所以,他們不會殺雞取卵、涸澤而漁,不會為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為代價去換取短暫的經濟效益。所以,他們能避免社會陷阱。
以上分析的基本是未來導向者的“利”這一方面。可是我們都知道,任何事情過猶不及,未來導向也需要適度。過度的未來導向者,可能變成工作狂,完全忽視現實生活,缺乏生活的樂趣。君不見,諸多中國男性,就總是以工作為由,忽視陪伴孩子和老婆。
花了如此多的筆墨來闡述未來導向者的利與弊。下面講述第三個方面。
三、什么樣的人容易成為未來導向的人。
我們知道,一個人秉持什么樣的時間觀,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教育和社會環境教會他習得的。
在津巴多看來,具備以下條件的人容易成為未來導向者:
1.生活在溫帶地區的人;
這是不是有地理環境決定論的嫌疑?
請看津巴多的觀點:生活在溫帶地區的人,要對季節變化做好準備,要做好計劃、調整好自己的行為以適應未來天氣的變化。也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環境生活下去。所以,外部環境迫使人成為未來導向者。
2.生活在一個穩定的家庭、社會和國家中的人;
做未來的規劃,有一個基礎,那就是有足夠穩定的環境。如果居無定所,心無所依,隨時提心吊膽的生活,未來就難以規劃。
3.受過教育的人;
學校會教會我們學會等待、學會延遲滿足、為未來設定目標、成本效益分析、自己抽象思維能力。所以,教育的一大功能就是,將現在導向者訓練成未來導向者。
4.年輕人或中年人;
在一個人的十幾歲到五十幾歲的年齡段中,現在享樂主義者主導的童年玩耍和放縱的思想不得不加以修正,一個十多歲的青少年可能經常聽到父母師長這樣子教導:你長大了,該做點正事,好好規劃未來了。這時候,我們尋找受更多更高的教育機會,為好的工作,為建立一個更高的家庭放棄眼前暫時的享樂而努力學習和奮斗。
5.有工作的人;
擁有一份有意義的工作,會讓你擁有自我認同感,為自己產生自豪感,并形成工作時才有的更廣泛的社交圈。同時,工作為你的每一個工作日提供了合理的時間結構分配,培養你的自律感。而工作為你提供的穩定收入,也為你的經濟獨立和安全感的建立提供根基,這樣,我們成為未來導向者的基礎才更牢固。
6.經常使用技術的人;
擁有做一件事情必須的技術,我們就可以用更少的時間完成更多的事情。我們就不必要為此時此刻的生存浪費更多心力。一個沒有任何技術的人,幾乎不可能成為一個未來導向者。
7.成功的人;
“未來導向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在一些小小的成功個道德的勝利中不斷積累的,然后會因為一些更大的成就而得到強化”。而循環往復的失敗會滋生無助感,這樣,就會懷疑自己的能力,出事消極,總是疲于應付生活的挑戰,對未來的規劃也就談不上了。
8.以未來導向者作為自己楷模的人;
在一個未來導向者的生活中幾乎總會出現幾個有影響力的人,他們做出了未來導向的榜樣,以供模仿和學習。一般,可能是父母居多。所以,我們常說,你如果希望孩子有什么樣的時間觀,你就需要先培養起自己相應的時間觀。
9.從童年傷痛復原的人。
津巴多認為,童年或青少年時期長時間的疾病或受傷回使人變得不那么外向,而趨向更加內斂,在現實面前無能為力于采取必要的行動導致總是幻想自己的行為,他們沉入自己的內心世界。這些內部的心理活動是他們建立牢固的未來時間觀的基礎。
我們用長長的篇幅分享了關于未來時間觀的三個方面的內容:何謂未來導向者,未來導向者的利與弊,什么人容易成為未來導向者。
總起來說,現在享樂主義者的典型特征是用身體生活;而用大腦生活,顯然是未來導向者的典型特征。
用大腦還是用身體生活,確實是一個嚴肅的引人深思的課題!
附:
時間心理學,屬于應用科學,我今天還應該分享怎樣利用這些理論的。但囿于篇幅所限,留到以后跟諸君分享。
明日繼續分享津巴多的超未來時間觀,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