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我們現在面臨著的知識推薦都是買了這本書的人還買了什么,喜歡這篇文章的人還讀了什么之類。源頭上是基于人的屬性來做的推薦,很少有用知識本身的屬于來做分類推薦。
這種推薦最大的陷阱是,大量基于人的算法推薦,會拉低推薦的內容到平均水平以下,導致你看到的東西是大多數人看到的內容,大眾化的內容。從個人知識體系和成長角度看,這樣的推薦會讓你固守到一個大眾化水平,無法獲得突破。
大眾化的水平有什么不好呢,它無法將你和其它人識別出來,意味著你將深陷平均值的人群中無法自拔。而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這個平均值會越來越低,因為有欣賞能力的精英人群永遠都是少數,這部分群體九牛一毛,而推薦無法識別出這一群體,所以精英人群和普通人群讀過什么,看過什么,喜歡過什么,在系統里的權重都是一樣的。
這種篩選機制,這樣的推薦識別出來的結果是,好的知識閱讀的人少,而讀的多的人都是普通的知識,甚至是嚇人的謠言,于是謠言、低層次的入門級知識被推薦的次數越多,被推薦的機會也越大。整體平均水平也就越來越低。
這也是我為什么喜歡經過編輯篩選和推薦出來的東西,喜歡直接關注精英人群,追隨他們的個人推薦。說到這里,不得不黑一下網易新聞,自從改了按興趣由系統推薦內容之后,我再也找不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了。我曾認為是我的習慣它還沒記住,所以對普通的常識內容點了許多篩選和過濾,指望它能自我學習,推薦些高端的東西。但是一個月過去了,還是那些東西,只好卸載。
把一個有態度的媒體,做成了大媽們街頭巷尾談論的小道消息,簡直就是個災難。
但是,這種情況在當前已經有很好的解決之道了,那就是自媒體、各種付費知識的流行。前者可以讓更多的人無門檻地直接對接精英人群,追隨這些處在平均值以上的人的習慣。而且可關注的這個群體又很多,又可做到兼聽則明。
后者付費知識從平均值上看又高于自媒體,不管是個人形為還是公司形為,收費意味著更有價值的東西,但收費也是道門檻,會過濾掉不愿意花錢的人,從而又造成知識人群分級,但這都是無可避免的。
大的群體上面,知識永遠都是紡錘體結構,頂端的那部分人群一直都是少數,太LOW的人群也是少數,大部分都是處在平均值上的大眾。
想獲得成長,千萬別信系統的推薦,也別信所謂的關聯閱讀,更別信“喜歡這本書的人也喜歡”、“看了又看”,它們都是一個套路,將你往大眾化的平均值上引導,挖一個平均值的坑等著你跳。
題圖:Steve Bidmead
圖片授權基于:CC0協議
微信號:如若不信(ruruobuxin)
如若不信
知識由系統推薦、機器推薦在目前的算法下,將會拉低結構的平均值;但自媒體又可以將這個值提升,而成長最快的永遠都是那些有渠道獲取到最頂端、最先進的知識的人。所以形成自己的體系很重要,知識體系的建立可以加微信參照另一篇文章《長閱讀與碎片化閱讀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