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是一個故事,一種信仰,或者是信條。神話與夢:夢是個人的潛意識,神話是集體潛意識。夢是個人的神話,而神話是眾人的夢。通過分析神話使人類的潛意識逐步意識化。女神,女妖,女鬼是男性集體的夢。
沒有母愛的孩子更愿意獨處,最終其中很多的人生將因為缺愛而受困。不說話,是他們不愿意融入這個環境的一種反應方式,長時間的吸吮手指的行為,表明他們必須擁有某些親近的東西。對于學業,金錢的追求,是我們逃避焦慮的一種方式。我們沒辦法融入到外面的神話,于是就創造自己的神話。俄狄浦斯:'我必須知道我是誰',不僅是代表希臘人的形象,也代表著每一個尋找身份認同的的現代人!
弗洛伊德:本能理論,可以說就是我們的神話學。本能,是一種神話意義上的實體,妙就妙在它的模糊性上。在我們的研究工作中,本能的概念須臾不可離,但我們卻從未真的看清他。
尼采說,我們對神話的強烈渴求,是對共同體的渴求,一個人沒有神話,就沒有家園。
榮格說,只有神話和儀式可以觸及無意識的最深層面。他將神話看作人類精神,與自然人之間必要的關聯物。他發展出原型(archetype)這一表述集體無意識的概念。神話是潛意識心理的創造性表現,他們是無意識心理活動的不自覺表達。
坎貝爾指出,神話是人類意識中的原型。。哈姆雷特這樣的戲劇就具有神話的寓意,它展現了每個人生活中都存在著危機
阿德勒的核心概念:虛構目標。guiding fiction。這個概念,與早期兒童記憶中的關鍵事件有關,無論真假與否,這些事件轉化成為可以引入人一生的神話。
我的神話!
自我發現
有的時候,我沖動易怒。當我與他人發生沖突的時候,我一直在表明沒有人能夠幫助我。這是我自己的神話,是在十歲左右的記憶中形成。并不是說這段記憶確實發生了,但是這是我自己創造的一個神話。神話便被'不快樂的童年主題'賦予了力量!少年的我是如此需要幫助,但這個世界上對我卻無能為力。我害怕看這樣子的書,特別是巴金的<家春秋>中的老大,讓我既悲傷又恐懼。實際上這個神話已經變成了我的潛意識,成為一種感覺。我的父母就是這樣,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安排自己的生活,沒有人能夠幫助我,我也從中得到了快樂。奶奶總是建議:要是有一個勺子就好了。她從來不直接讓我拿勺子。而是以這種方式讓我滿足她的想法。母親總是不斷的強調:我是多愛你,為你付出了多少。父親總是躲在女性(母親或是妻子)的陰影之下,既需要女人的尊敬,也有同樣需要女人照顧。
你囚縛于于
一段生命,
你必須抉擇
如何記憶。by Susan Musgrave
經歷了青少年期的奮斗,當我進一個安全的階段,就樂于安逸與享受。
我喜歡聽故事,做心理咨詢,觀電影,看小說,聽音樂劇,做一人一故事,核心都是故事。通過聽他人的故事,反觀自己的人生,創造自己的神話。
愛與死亡神話
死亡是不變的神話。在徐州的老太太今天下午去世,去醫院跑了一趟,又接回家,享年96歲。這位老太太如神一般的存在。可以使夫妻不睦,兄弟反目。她的內在神話就是一個沖突的世界,一個強勢的世界。
新大陸神話
早在11世紀,愛爾蘭人和維京人就已經發現了美洲。但這一切都被人們忽略了。中世紀人們關注是他們正自身的內在世界,藝術表現形式有馬賽克工藝。文藝復興產生了,歐洲人性產生了巨大的變化。新大陸神話為哥倫布的航行鋪平了道路。美國自由神話標志性雕塑自由女神是從舊世界移民人們心目中的夢。西部荒野神話推動了美國西部大開發。從赤貧到巨富里根總統;從祖先是奴隸到入住白宮的奧巴馬,他們是美國夢的代表。他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出生,而從新建立新的身份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