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專家在各種場合最常說的話就是:擴大內需,刺激需求,拉動消費……,經濟平穩增長……具體到營銷方法論上就是“如何讓和尚也買上梳子?”“牙膏嘴摳大一倍……”“創造更多的光棍節”……
我聽到這些的反應就象那則兩個教授互相賭吃大便,創造了GDP一樣。
我常常覺得財經上各種莫名其妙。經濟學家似乎總是振振有辭,希望大伙兒多多消費,把兜里錢盡快花完,再去掙錢,再去花,連哄帶騙,這樣就能不斷地創造GDP,經濟一片向好。提倡節約簡直是在打經濟學家和商家的耳光---凈是那些老朽的餿主義!你看現在白酒和酒店的生意多慘淡!……所有經濟理論、財經大咖、商家廣告只有一個諄諄教誨:你永遠要貪得無厭,我才能欣欣向榮。
說到骨子里,所有廣告宣揚的都是非必要的消費,但它還是越來越瘋狂,而且越來越有文化,甜軟得能粘到你心里去,要不是修成鐵石心腸,你必是心甘情愿被虜---時下各種倡導環保、節儉、適可而止的觀念,在商家和經濟學家的喧囂聲中總是顯得多么無奈無助。你再怎么苦口婆心跟我無關,“我花我的錢,關你屁事……”“炫,不需要理由!……”
總覺得現在經濟學家和商家都缺乏負責任的心眼,百姓內心缺乏理性負責任的消費觀。手機也就用個1年吧,汽車開個3年就差不多了,房子嘛,極具投資價值,能屯幾套就幾套,胸罩一天換三次,每天都要洗澡,兩次刷牙,牙膏每次要20克……舉個例:化工用品消耗創造的GDP幾乎從少到多,從多到巨量,再到天量……人家一點感覺沒有,順理成章,與時俱進。記憶中小時候洗碗和洗菜的泔水都是用來喂豬的,我鄰居家的泔水隔幾日就提來我家煮豬食,可后來某天她就不好意思提泔水過來了,因為洗菜洗碗都用了洗潔精,方便,高效,洗完也直接倒溝里了。技術進步,使大量的物品頻繁更新換代,最直接的結果是制造了垃圾,也不可否認拉動了GDP,淘汰頻率高和消耗量大都是經濟學家和商家夢寐以求的。令國內外商家可喜的是:中國土豪目前還沒有“夠了”的傾向!全球經濟必將繼續向好。
好象我們現在不這樣大拆大建,辭舊迎新,不這么紙醉金迷,不斷消費就難以找到價值。現在的狀況是,底層人民尋找出路,辛苦賺取生活費只是滿足了富人的奢華炫富和國家GDP,幸福算什么?——它不能量化體現成績。如今很多百姓不缺錢卻普遍壓力山大、憂心忡忡其實除了人性本身的攀比和虛榮,還有就是是安全感的缺失和價值的迷茫,越來越需要金錢的消耗才能帶來存在感,只是越這樣耗心越亂,GDP的增長和抑郁癥的增加成正比。
也許與人家比起來,我們還遠未稱得上富,貴是更談不上了,但“先富起來”的那些人已經足夠奢了! 如今貧窮的人也未必是物質上吃不飽穿不暖,僅是不夠炫些,但沒有人愿意安守清貧。刺激來刺激去只能使得大伙兒欲壑難填。借用一句話來概括:清貧已少見,富貴近消亡,只有炫一天比一天火。
讓經濟學家和商家來提倡簡約生活?也太為難人家了!明顯是砸人家飯碗,這似乎是文化學者的事?可是財大氣粗的當下,那些文謅謅的家伙簡直不堪一擊!一不小心也掉進去“與土豪作朋友了”。
以前老師講的資本主義的經典故事:資本家倒牛奶也不愿分給窮人、冬天沒煤取暖是因為爸爸挖了太多煤……隱約間似乎就在我身邊---一個小孩問:爸爸蓋了那么多房子,為什么我們沒房住呢?……
? ? ? ? ? ? ? ? ? ? ? 高世麟(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