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試考完后,在班群對一個原來在班里前十名但考不及格的學生直噴!看完成績特別氣憤!
有學生給我發了私信,“老師,當著大家的面批評很傷人自尊。”
“她之前沒認真學習,上課也沒認真聽。一直在提醒她,可以她一直沒有改正。這個結果是她該承受的。做錯了事就該承擔錯誤帶來的后果!自尊是自己給自己的,不是別人給的。如果她這半學期以來,認真學習,因為其他原因沒發揮出來考這個成績,我不會這樣批評她。”當時,我情緒有些激動地回復。
想起有一年當班主任,跟家長交流的時候,家長對我說,“我家孩子自尊心比較強,請老師不要當面批評他,私底下再批評。”
當時一聽就火,一口拒絕,“家長,這點我實在做不到。你只有一兩個孩子,我要帶一百多個孩子。我無法像你一樣照顧到你孩子的情緒。”
學生也好,家長也好都覺得當眾批評是件丟臉傷自尊的事,能避免就避免。這個想法本來是對的,但怎樣避免?考慮的角度卻是個大問題。
對于學生犯錯,教師一定要批評,而且很多時候會選擇當眾批評。教師的教育對象是這個班級的學生,不只是單個學生。很多時候需要“殺雞儆猴”。這個同學犯了這個錯誤,受到這樣的批評,其他同學以他為戒。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做錯了就要承擔做錯帶來的后果。比如被當眾批評就是一種后果。只要這種批評不是帶有侮辱性的正常批評,家長就不應該質疑,不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保護孩子的自尊是應該的,但連正常的批評都要考慮孩子的感受,就太過了。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只會以他自己的情緒為中心,也沒有擔當。
很多家長為孩子考慮得太過了,保護過度,然后要求教師也那么做。就算不考慮教育因素,作為老師也辦不到。老師要面對的至少是一整班幾十個學生,如果不止教一個班級的學生,那么面對的就是上百個學生。不可能每次都很周到的照顧到個別的情緒,很多時候都必須從整體去考慮事情的處理方式。
從教育的角度來說,孩子為什么要參加集體教育,就是需要學會在集體中如何自處。個人以為,這一點比學習知識更為重要。
為什么現在有那么多低齡的自殺者,很大的原因是家長總在努力給他們制造無菌環境。孩子在學校受點委屈,首先想到的是,老師不該這么對待我的孩子。卻沒想過,為什么孩子被老師這么對待,該如何幫助孩子改變。我這么說,不是說老師一定沒有錯。這里面也包含一個教育問題,如果做錯了,改怎么去改正;如果被錯待了,該怎么處理。家長最該做的事情是引導孩子去思考,而不是指責老師。這才是一個正確的教育方向。
老師不是圣人,老師有自身的弱點和不足。如果被錯待了,可以鼓勵孩子跟老師理論,但不是吵架。而是在雙方情緒平和的前提下,去理論,去探討。
家長必須意識到兩個問題。第一,孩子送去學校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學如何在集體中自處。這包括,如何跟同學相處,如何跟老師相處。第二,孩子在你眼里是個寶,你只有這么一兩個孩子,但在老師眼里他是一根草,是老師這一年教的幾十個學生中的一個,是他一生教的上千個學生中的一個。不能期望老師像你一樣細心地去關照你的孩子。如果遇上那是你的幸運,沒遇上才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千字文日更D20
【無戒日更挑戰營】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