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時候,在貧瘠的農村,生活過得非常艱難,那時候的工資也很低,基本上的收入都用來生活,常常吃不飽飯的人很多,每一日都在為一日三餐發愁,長輩們告訴我們,那樣的時代,讀書人很少,能供出一個大學生來,真的很了不起。
楊叔告訴我說,那時候他的生活真的是很艱難,那時候種地最常見的就是玉米,菜很少,吃肉的機會也不多,能吃飽飯就已經很不錯了,而且餐桌上吃的飯都是玉米飯,很少見到顆粒飽滿的大白米,偶爾吃一頓的時候,是為了給孩子吃的。
小孩子都不喜歡那干干的,卡嗓子眼的玉米飯,最歡喜的時光就是能吃上香噴噴的大米,但是這樣的機會真的很少。
后來慢慢地生活條件好了,也慢慢地吃上了袁隆平院士研究的水稻,吃上香噴噴的大米飯的時候,餐桌上再也沒有玉米飯影子的時候,孩子也都能夠正常上學的年代,每一個人都是懷著喜悅的心情的,是孩子們的嬉笑的聲音。
他說:“感謝袁隆平院士,他的一生的功勛都寫在了大地上,他用一粒米的傳奇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讓多少人不在饑餓中生活。”他的水稻讓更多的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就這樣,我們記住了他。
袁隆平院士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人物的時候,是他的科研成果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我們記得能吃飽飯是他不斷實驗,研究,一直在堅持雜交水稻的原因,他的一生都奉獻了這一片土地。
他是我們心中偉大的英雄,人民的英雄,但是2021年5月22日07分,袁隆平院士逝世,除了親朋好友之外,全國外地的群眾都在為袁隆平院士送別,他的靈堂里堆滿了鮮花以及群眾對袁隆平院士的緬懷,這體現了袁隆平院士在群眾心中的地位非常地重要,他在我們心中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
袁隆平院士不只在中國的土地上作出了杰出的貢獻,還在全球多個國家的土地上進行了實驗和推廣,讓更多的人不在處于饑餓的環境中,是他想要做到的事。
后來,他擁有“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勛章”的稱號,這樣的稱號一提起來,我們就知道是他,更讓外國人知道中國的優秀人才,中國人才濟濟,他說:“這榮耀不是他的,是中國的。”他是一個非常認真的人,也是一個非常謙虛的人。
袁隆平院士出生在動亂年代,從小跟著家人過著饑餓的逃難生活,見過了太多饑餓的人倒在路邊,所以他從那時起有了強烈的讓大家吃飽飯的愿望,立誓要解決糧食短缺問題,不讓老百姓挨餓。
他做到了,還做得非常成功,所有人都吃飽飯的時候,他還在不斷地研究,實驗更好的水稻,他1966年,袁隆平院士發表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開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他的科研成果不斷地突破,不斷地成功,到2018年為止,每年因種植雜交水稻而增產的糧食,可以多養活約8000萬人,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
因為所有的這些,閃著光的一切,都只能成為回憶,我們在一個渡口,翻過了一篇又一篇,他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他是我們所有人的記憶,袁隆平院士的“水稻人生”幫助孩子樹立優質價值觀,學習科學家面對挫折永不放棄的精神,知識糧食的不易,我們更不應該浪費糧食,一代又一代的人更應該學習他的精神,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從袁隆平院士的故事中我們知道了,舊社會的糧食饑荒,缺衣少食,流離失所,他改變了這一現實,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
他是一位和藹可親的人,一生有很多的故事足以讓我們記得他,一生有多少的成就,他一定沒有想到,我們過去和現在的心境亦是不一樣。
以前沒有人認識他的時候,我們都是中國的一位公民 現在所有人知道他的時候,他是我們的英雄,他用行動踐行擔負國家糧食安全的使命責任的科研成果,他是一位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成功選育了世界上第一個實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從1976年起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應用,使水稻產量得以大幅度提高。
袁隆平院士一生不畏艱辛,執著追求,潛心科研,幾十年如一日,數百萬人擺脫饑餓,袁隆平院士曾給這些國家帶去希望。
我們永遠記得,多少時光你和我們一起共同地走過,可惜天不遂人意,但是沒關系,我們所有人都會記得袁隆平院士,因為時光就是這樣,留下一些東西,又留不下一些東西,因為你,我們的人生可以過得更加地好,世界上千千萬萬的人,在后來記起你說過的話的時候,依然能讓你學習。
在2019年新冠肺炎病毒來臨的時候,袁隆平院士還鼓勵我們說:“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盡我一點綿薄之力。相信我們一定會戰勝這次疫情。”
他在我們心中是一個溫柔的人,他在他的故事里面寫下了很多傳奇的故事,他的一生很短,也很漫長,卻是被全世界所記得的人。這幾日,全面人民的心情的不怎么平靜 ,用各種方式表達了對袁隆平院士的緬懷,我們親切地稱呼他為袁老。
他的逝去,讓多少人以為這是不真實的,但是這個難以接受的消息還是傳來了,他的名字讓所有的人都不在陌生,他是一個閃光的存在。
試問多少人像他一樣,用一生一直在堅持著一件事?
但是他堅持了,他的貢獻是一個了不起的存在,他記錄的不是一些數據,而是他的整個人生。
一路走好,是我們對他的敬意。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必刪。
感謝您的閱讀,關注我,帶給你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