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jīng)常閱讀很多書籍、花錢上很多課程,每次在看和聽的時候,都感覺獲益匪淺,雞血滿滿,但總是過了就忘,慢慢地我們就會陷入焦慮,焦慮情緒一旦產(chǎn)生,則會更加讓人饑不擇食地去獲取各種信息,人們就這樣周而復始地跌入惡性循環(huán)之中。很多人計劃著每年要看100、200本書,看這么多書真的能掌握的透嗎?如果只是為了看而看,為了快而看,看完卻不記得書的內(nèi)容,這種看上去的高效率的學習,只會加劇我們的焦慮,對于成長而無益。
為什么人們會陷入知識焦慮?
1、貪婪且急于求成的心理。
? 現(xiàn)代社會競爭激烈,人們總想多學些知識,技多不壓身,即使現(xiàn)在用不到,將來總會用到的,然后盲目的隨大流,看到人家學什么,他也學什么,生怕被社會給落下了。但是,這樣的人往往很浮躁、急于求成,總想走捷徑,看到“速成”之類的書籍、技巧培訓班兩眼放光。然而貪多嚼不爛,所謂速成的知識從來也不會長久。
2、畏難心理使得人們對真正的困難視而不見,選擇性失明。
? 比如很多人都知道學好英語就是要多聽多說多寫,但人們卻總是在尋找各種學習英語的捷徑,竅門。因為持續(xù)每天的聽說讀寫并非一件易事,很少有人能堅持下來,因此人們潛意識里就對這個真正的難點選擇性失明了。這讓我想起一句話,多數(shù)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困難愿意做任何事情。確實如此。
3、追求盲目的充實感。
? 人們沒有迎難而上的勇氣,內(nèi)心深處卻渴望充實感。因此,會盲目地追求做事的量與速度,如前文提到的閱讀100本書,上各種速成的技巧班等。人們在短時間里獲得了自以為是的充實感。但事實上,他們被自己營造的視覺與感覺假象給欺騙了。沒有內(nèi)容與質(zhì)量的支撐,所謂的充實僅是一種虛妄。
如何提升學習能力,擺脫知識焦慮?
1、區(qū)分信息和知識,構(gòu)建自己的認知框架
成甲在《好好學習》一書中認為,只有那些能改變你行動或者認知的信息才是知識,否則它只是信息,對于這點深以為然。盲目地一頭扎入信息的海洋,很容易讓你迷失其中,滋生焦慮。因此,在學習之前,首先要學會區(qū)分信息和知識。信息只是一些內(nèi)容的客觀存在,信息不能使我們過得更好,知識才可以。此外,知識與知識之間也有不同,有些知識是人們經(jīng)過深度思考后發(fā)現(xiàn)的具有普便知道意義的規(guī)律或定律,能更好地改變我們的認知,成甲把這種知識定義為臨界知識。我們在日常的學習中,要多去掌握臨界知識,這可以讓我們構(gòu)建扎實的認知框架,抵擋住知識的泥石流,消除焦慮,極大地提升自身的學習效率。
2、調(diào)整心態(tài),破除浮躁,放慢腳步
? 所謂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一味地追求效率,忽視質(zhì)量,難以達成心中目標。我們要學會改變急于求成的心態(tài),一步一個腳印實實在在地學習,沉穩(wěn)的心態(tài)更有利于幫助我們吸收各種新知識。同時,要放慢腳步,在學習知識、解決問題的時候,做到三思而后行,在行動之前要思慮周全,要謀定而后動,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良好的解決問題、吸收知識的效果。
3、抓住事物的本質(zhì),把時間花在關(guān)鍵性的問題上
抓住事物的本質(zhì),這方面可運用西蒙·斯涅克的黃金圈法則,這是一種思維模式,它把思考和認識問題畫成三個圈:最外面的圈層是 What 層,做什么,指的是事情的表象;中間的圈層是 How 層面,是怎么做,是實現(xiàn)目標的途徑;最里邊的圈層是 Why 層面,就是為什么做一件事。多數(shù)人的思考方式都是停留在最外面的what層面,把精力分散在各種細枝末節(jié)的瑣事上。而黃金圈法則,強調(diào)從內(nèi)向外思考,先思考最初的目的,思考清楚你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后,再去細想具體的執(zhí)行步驟。俗話說,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如果方向錯了,效率越高,你反而錯的越離譜。
另外,在定位好事務的本質(zhì)后,要學會把時間花在關(guān)鍵性的問題上。根據(jù)二八定律,百分之八十的成就是由百分之二十的知識、關(guān)鍵問題所決定的。因此,良好的學習方式,是要避免把時間和注意力均勻用在各種信息、知識上。把時間花在關(guān)鍵問題上,可以讓學習、做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結(jié):在學習和接收信息和知識的過程中,我們不要盲目求多,再多的東西,如果消化不了,不僅浪費時間還會徒增焦慮。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規(guī)劃,放棄百分百的安全感,集中精力做好最重要的幾個點,足以讓我們面對生活時,游刃有余。神態(tài)自若、閑庭信步亦非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