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導圖,你知道嗎?
作業——《日常生活中的思維導圖》書評
雖然還在上班,單位卻沒有那么忙,所以淪為家庭主婦的我,從一開始上班還學些專業技能到現在的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幾乎麻痹到無意識狀態,想想真是可怕。直到前年在美國工作的同學回來,就教育孩子問題提出“思維導圖”,居然沒聽過。我才猛然發現自己幾乎與世隔絕,趕不上這個時代的步伐了,真是可怕之極!所以參加30天30本書瘋狂閱讀訓練營是必須的,是給自己的挑戰。這才有幸讀到老師推薦的這么多好書,結合自己的理解,今天就把《日常生活中的思維導圖》介紹推薦給大家。
“思維導圖”是英國的東尼·博贊1970年創始的,是他的最有成績的發明。一開始思維導圖是用于強化記憶和開發潛能,傳到日本的時候也只是在職場人士之間流傳。本書作者是一名日本的家庭主婦矢島美由希,她原來的工作是“育兒咨詢”,一個偶然的機會,接觸到東尼·博贊的“思維導圖”課程,熟稔于心后結合實際,應用起來非常廣泛。于是一發而不可收拾,要把思維導圖從人們敬畏的職場中帶到人人熟知的日常生活中,成為大家輔助思考的工具之一。所以思維導圖沒有那么高深莫測,不管你是職場精英,或者企業高管,政府工作人員,或者是家庭主婦,在校學生,甚至是開始會拿筆使用的孩子,都可以用它作為工具,來提高你的一切事物的效率。
《日常生活中的思維導圖》這本書,作者一開始就先畫了一幅本書的思維導圖,讓不怎么會看圖的人也能一下子看清本書的結構和內容,這就是思維導圖的厲害之處。作者從何謂思維導圖,思維導圖的應用和規則三方面著筆,例舉大量實證和思維導圖實例,非常接地氣地把思維導圖講的詳細而又簡單,不要說是沒接觸過的職場人,就連像我這樣的家庭主婦都覺得簡單實用又好上手啊。
對于新手,拿起彩筆(至少三種以上),紙(最好是A4紙),就可以畫思維導圖了。由中心向四周發散,像人體的大血管慢慢變成毛細血管一樣,由粗變細,顯出層次。一條線一個顏色,一分支一詞語,對于思維導圖我的理解就這么簡單。當使用熟練后,隨時隨地一支筆一片紙就可以簡單勾勒出你心中的思維導圖。譬如我這不惑的年齡,丟東忘西是最常見不過的事了。出去購物,拿筆在紙上一畫,簡簡單單,購物清單就出來了。幾個分支,菜下面都有什么菜要買,面食下面是什么,水果下面要買什么,生活用品下面有什么,干洗下面有什么,這樣清楚明了,出門一趟,辦了很多事,不再像以前那樣回來后才發現少買了什么東西,不重要的就糊弄一下過去,若是鹽忘了買,必須再跑一趟的。所以只要順手,思維導圖沒有那么多的條條框框來禁錮你,它只會幫你理清思路,不但能幫職場人分析復雜的問題,也能幫助小老百姓解決生活中的小事,把事情細化,看清事情的全貌。
但剛才所例舉的日常購物狀況,和分項列表好像也沒有什么區別吧?如果這樣認為,那就大錯特錯了。思維導圖相對于分項列表來說,有以下幾項優勢:一、思維導圖便于補充。分項列表一旦畫出來,幾行幾列的表格,不便添加去減的修改;思維導圖就省事多了,順手再加一條線,可短可長,立馬把你腦海剛蹦出來的東西添加進去。二、思維導圖能延伸分支會促進思考。一旦一個分支建立,你平時天馬行空的思維就會活躍起來,那些不安分的小思想會跳躍著跑進來,讓你思考的更多更全面。三、思維導圖會把雜亂的想法全部呈現出來。這是因為它的結構所決定的,不但呈現,并且有條理。四、思維導圖能讓我們看到思維的全過程。因為順著一分支一詞語的建立,思路來源就會清晰明了。五、思維導圖反映了突然生發的念頭。這個跟第一點是相通的,正是因為突然生發,才能隨時可以補充。基于這些個優點,真的是不用不學虧大了。
思維導圖不但相對于分項列表有那么多的好處,畫思維導圖的方式還能顯示一個人的特征,使之個性化。有粗狂的,有細致的,有追求完美的,有簡單實用的,有職場嚴謹的,有隨意靈感忽現的,有五顏六色的,有一色到底的,有提前做好的,有突發應急的,有日常生活的,有嚴謹工作的,有孩子簡畫的,有學生密密麻麻學習應用的……總之,思維導圖就像一個人的字那樣,不經意間就泄露了你的秘密。
一分支一詞語是思維導圖的關鍵,這是明確圖像上更明朗的標注,能展現思維的發生發展全貌,幫助我們找到事情背后的真正原因。
思維導圖的要點則是以下三個:一、用顏色區分,不再贅述;二、用層次區分,就是一條線上的粗細決定層次;三、一分支一意義,說明每條分支顏色不同,意義更是大相徑庭,所以,簡單詞語明了概括。把握住這三個要點,思維導圖還不是手到擒來嗎?
最后說明一下,博贊牌思維導圖不是什么高深學問,不要把它神秘化,它是應用工具,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溝通。用思維導圖規劃自己的想法和未來,那生活怎能不填色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