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變成一個聽話的孩子,還是讓孩子變成一個有奴性的孩子?
作為一個傳統潮汕家庭,我的父母是有絕對威嚴的。雖然不嚴厲,但是也是被教導著規矩,敢與父母打鬧玩笑,但絕不敢有不敬的態度與說辭,最多也是生氣吵架時滿臉臭臉和不滿的你好煩等等。由于家里是三個孩子,所以也沒有常見的獨生子女的被慣出來的毛病。可能本身就是身父母性格也偏靜吧,我們三個孩子一直都很乖,沒什么叛逆期,就這么一路上完小學上初中,然后就是高中大學再到畢業后的找工作。沒鬧過什么大事,親戚眼中的三個乖小孩,會讀書會孝順,很聽話很聽勸。平靜一路,沒有大起亦沒有大落。
按理來說,也沒有什么好說的。只是最近在學著思考,免不了就會回顧下自己的成長經歷。我是三個孩子中最聽話的那一個。自己會盯著成績,不亂跑不亂花錢,不逃課,一路升上去,沒花半分錢還能拿點獎學金。家里家務幫著做,用心做著父母的貼心小棉襖,上了大學也沒事回家陪陪媽媽逛街吃飯做客,就怕她寂寞。三天兩頭輪著給爸媽打電話,還怕分給他們的時間不足。爸媽有沒有被感動不知道,反正是感動了自己。所以聽話就是二十一年人生的關鍵詞。聽話成了慣性。
聽話,聽父母的話,代價是什么?或許是這一地的平靜,越來越消失的發言權利與欲望,不再被重視的主見與自我規劃認知。因為你的所作所為來自父母的安排,你的想法是父母話的再現,你對自己的認知來自父母的評價與態度。一個聽話的孩子,是不是也一個有奴性的孩子?
所謂奴性,是在長久的控制下被動地產生將主導者的意見默認為自己的想法完全服從的不可抗拒性。中國父母自古以來喜歡插手于子女的人生,就連婚姻也都先是父母之命。父母習慣于安排子女的人生,希望子女按照自己的規劃藍圖成長。有違逆者,便稱之為不聽話。其實這樣教育的結果,扼殺了孩子的可能性。即使孩子本身有的創造與叛逆的老本,也會在日漸的“做一個聽話的孩子”的枷鎖下被消耗殆盡。這與財神梨的塑形如出一轍--一開始的不情愿也終只能成為一開始的泡沫。所以其實越聽話的孩子,可塑性是越低的。因為他們不會有防抗改革的心思,逆來順受,反正一直是常態。也許很多活了一輩子都還沒活懂自己要的是什么想過的是什么樣的生活。
也許這么說很偏激很悲觀,但從我身邊的這些例子來看,真心孩子還是需要有叛逆期,不聽話并不是錯,更不是罪。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選擇才能有自己的人生。青春的反抗也許只是一時的荷爾蒙作祟,但是能夠助人打破習慣性的常態,亦算是一種自我的蘇醒。
習慣沉睡,該偶爾吃點搖頭丸興奮劑。不然日子就太沉悶太孤獨了,不是嗎?媽媽說,做一個聽話的孩子。大白貓說,還是做一個偶爾不聽話的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