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職業是小說家》
事到如今,瞞也瞞不住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其實......
我是一個作家?。?!
不要問我為什么......
《Following》
事實上,不僅沒有工作的年輕人,就是有工作的年輕人,有時也會把自己想象成一名作家,比如程序員時期的家明......
那么,想成為作家的你,要寫點什么呢?
這個問題問得好,反正我不知道,不過,我們可以問問村上大叔。
村上春樹在其自傳性隨筆《我的職業是小說家》(又名:《身為職業小說家》)里面單獨安排了一個篇章談談:小說,寫點什么好呢?
圖片發自簡書App
家明仔細研讀此章,做了小小的歸納:
多讀書
? ? ? ? 想當小說家的人首先大概要多讀書。
? ? ? ? 尤其是青年時期,應該盡可能地多讀書。優秀的小說也罷,不怎么優秀的小說也罷,甚至是極爛的小說也罷,都(絲毫)不成問題,總之多多益善,要一本本地讀下去。讓身體穿過更多的故事,邂逅大量的好文章,偶爾也邂逅一些不太好的文章。這才是至關重要的作業。它將成為小說家必不可缺的基礎體力。趁著眼睛健康,時間有余,先把這事兒踏踏實實地做好。實際練筆寫文章大概也很重要,不過從先后順序而言,我覺得再往后排一排也來得及。
觀察生活
? ? ? ? 其次(恐怕先于動筆)要做的,我覺得應該是養成事無巨細,仔細觀察眼前看到的事物和現象的習慣。身邊來來去去的各色人物、周圍起起落落的種種事情,不問三七二十一,認真仔細地加以觀察,并且深思細想、反復考慮。雖說是“反復考慮”,卻沒必要急于對事物的是非價值作出判斷。要盡可能地保留結論,有意往后拖。重要的不是得出明了的結論,而是把那些來龍去脈當作素材,讓它們以原汁原味的形態,歷歷可見地留存在腦海里。
? ? ? ? 總之,我覺得立志當小說家的人不該迅速得出結論,而應該盡量原封不動地收集和積攢素材。要在自己身上找出大量存儲這類原材料的“余地”。 雖說是“盡量原封不動”, 但也不可能將眼前一切都原原本本地牢牢記住。我們的記憶容積有限,因此需要最低限度的工序,即信息處理之類的東西。
? ? ? ? 更多的情況下,我主動存儲在記憶里的,是某個事實(某位人物、某種現象)中興味盎然的細節。因為要巨細無遺、原模原樣地記下來十分困難(不如說,就算當時記下來了,不久也會忘掉),所以我留心提取出幾個單獨的細節,用便于回想起來的形式留存在腦袋里。這就是我說的“最低限度的工序”。
? ? ? ? ? 那是怎樣的細節呢?是會讓人“咦?”地生出興趣的細節??赡艿脑?,最好是無法巧加說明的東西。如果不合道理,或者條理上有微妙的分歧,或者令人心生疑竇,甚至神秘怪異,就更無話可說了。收集這樣的東西,貼上簡單的標簽(注明日期、場所、狀態),再好好地保存在腦海里。說起來就是收藏在大腦中的私人檔案柜抽屜里。當然也可以準備一個專用筆記本,記在上面。而我喜歡直接記在大腦中。因為拿著筆記本走來走去的有些麻煩,而且一旦形成文字,往往便心安理得地拋到腦后。將各種東西一股腦兒扔進腦海里,該消失的消失,該留下的留下。我喜歡這種記憶的自然淘汰。
? ? ? ? 總之,我們的(至少是我的)腦袋里配備著這樣的大型檔案柜。一個個抽屜中塞滿了形形色色作為信息的記憶。既有大抽屜,也有小抽屜,其中還有內設暗斗的抽屜。我一邊寫小說,一邊根據需要拉開相應的抽屜,取出里面的素材,用作故事的一部分。檔案柜里反正有數量龐大的抽屜,當我集中精力寫小說時,哪里的哪一個抽屜中裝著哪些東西,相關印象就會自動浮現在腦海里,眨眼間就能無意識地找到它的所在。平時忘卻的記憶會自然而然地復蘇。大腦進入這種暢通無阻的狀態,是一件非常心曠神怡的事。換句話說,就是想象力游離了我的意志,開始立體地呈現出自由自在的行動。不用說,對身為小說家的我來說,收藏在腦內檔案柜里的信息是任何東西都無法取代的豐富資產。
加工素材
? ? ? ? 我(基于自身的經驗)覺得,從“沒有任何東西可寫”的境地出發,到引擎發動起來之前會相當艱難,不過一旦載體獲得了驅動力開始向前行駛,之后反倒會變得輕松。因為所謂“手頭沒有東西可寫”,換句話說就意味著“可以自由地寫任何東西”??v使你手里拿著的素材是“輕量級”,而且數量有限,但只要掌握了組合方式的魔法,無論多少故事都能構建起來。假如你熟悉了這項作業的手法,并且沒有喪失健全的野心,你就能由此出發,構筑出令人震驚的“沉重而深刻的東西”。
? ? ? ? 與之相比,從一開始就提著沉重的素材出發的作家們——當然并非所有人都是這樣——到了某一刻,往往容易出現“不堪重負”的傾向。比如說從描寫戰爭體驗出發的作家們,從不同角度寫了多部關于戰爭的作品后,多少會陷入原地徘徊的狀態:“接下去寫什么好呢?”這種情況似乎很常見。當然,也有人干脆轉變方向,抓住了新的主題,在作家之路上又獲得了成長。遺憾的是也有些作家沒能成功轉型,漸漸喪失了力量。
? ? ? ? 與之相比,不依賴素材的分量,從自己的內在出發編織故事的作家,說不定反而更輕松些。因為只要將周圍自然發生的事件、每日目睹的情景、平常生活中邂逅的人物作為素材收納在心里,再驅使想象力,以這些素材為基礎構建屬于自己的故事就行了。
? ? ? ? 有句話叫作“木沉石浮”,指一般不可能發生的事竟然發生了。不過在小說世界里,或者說藝術世界里,這種逆轉現象卻屢屢在現實中發生。在社會上通常被視為輕微的事物,隨著時間的流逝卻能獲得不可忽視的分量;而一般被看重的事物,不知不覺中卻會失去分量,化作形骸。那叫作持續創造性的肉眼看不見的力量,得力于時間的幫助,會帶來這種劇烈的逆轉。
? ? ? ? ? 因此,覺得“自己手頭沒有寫小說的素材”的人,也不必灰心喪氣。只要稍稍變換一下視角、轉換一下思維,肯定會發現素材在身邊簡直比比皆是。它們正等待著你去發現、擷取和使用。人的行為哪怕一見之下多么微不足道,也會自然而然地生出這些興味盎然的東西。此間至關重要的(似有重復之嫌),就是“不失健全的野心”。這才是關鍵。
動筆
好吧,真是“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呀。看來像我們想當小說家的人,都要生活中比較“敏感”一些,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尤其是那些挫折、失意、痛苦的經歷,都是彌足珍貴的素材。唉,“美好的生活造就糟糕的小說”,為了成為小說家,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