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一位歷經世事滄桑之后的睿智老先生寫的。全書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是“走在人生邊上”,討論了神鬼、人和天命;后半部分是“注釋”,寫了很多有情義的生動小故事。
之前看先生寫的《我們仨》還是大學的時候,看著特別感動,那本書不厚,我看得很慢很慢,舍不得一下子就看完。當時買這本書也是帶著一種敬畏的心理的,我想看看,這樣的一位先生,對生死會有這怎樣的感悟和詮釋。讀過之后,我發現,原來一開始我就狹隘了,先生寫下的東西遠不止生死這么簡單。
前面的半部分寫的都很有哲理,后面的故事給我的印象比較深刻,所以,我跳過難的部分,寫一寫看完后面半部分故事的感受。
《勞神父》
這篇是我很喜歡的一個故事。
神父與先生成為忘年交,最后神父在告訴先生即將歸國且不再返回的時候有這樣一個情景:
他輕輕的抱了抱我說:“不要忘記勞神父。”
看到這里的時候,能真的感受到那種難過的感情。
那還是我高一的時候,姨婆一家從遙遠的新疆回到老家跟外婆一家相聚。看的出來,外婆非常的開心。我當時還有點不能體會,我拿自己跟妹妹之間的關系去理解外婆和姨婆之間的感情,還是覺得沒有這么夸張。
媽媽告訴我,外婆從小被抱養到別的親戚家了,在新疆剛剛還沒開發的時候姨婆一家就遷到了那邊,已經幾十年沒見過彼此了。
這樣一來,就比較好理解了,原來這么多年的分離才換來了這次的相聚。
幾天之后,四位年過花甲的老人在路邊淚眼婆娑、互訴惜別之情。我們這些晚輩站在旁邊深受感染。他們年紀大了,出一次遠門真的不容易,但是在彼此還非常清醒、相對健康的時候就帶著“此生再不能相見”這種感受來分別,真的挺殘酷的。
所以勞神父對先生說那一句的時候,當時的情景又浮現在腦海中了。
《她的自述》
這個故事是我在上班路上看的,完完全全的被情節吸引。為她的倔強、堅強驚嘆,也為后面遭受背叛感到惋惜,尤其是故事的最后:
我已經過了大半輩子。前面一半是苦的,便是那最幸福的五年,又愁吃又愁穿,又辛苦又勞累,實在也是苦的。后一半,雖說是降服,究竟是吃人家的飯,夜里睡不安,白天得干活,也夠勞累。我真是只有芥子大的命嗎?我還是信主的呢。我吃了苦,為誰贖了什么罪,只是老李犯了罪,做人好可憐。為了錢,吃苦;有了錢,沒用。我活一輩子是為啥呀?
這是這篇文字的最后一段話。
我自己在看的時候,覺得這是用生命發出的呼聲。一生命運何其坎坷,為了家庭、為了自己,只要能掙錢,什么活都干,還是迎來了背叛與孤苦,最后的最后還是不知道自己是為了什么,依然懷疑自己是否真是芥子般的命運,滿是不甘與無奈。
看到這篇文字的時候,恰逢我自己也是比較低谷的時候。文末的“我活一輩子是為啥呀”這句話跟我那些天一直盤旋在我腦海中的一句話“天天這么奔波是為了什么?”很相近。
我是負能量爆棚的時候的無奈,嘆口氣之后調整狀態繼續前行;故事里的主人公是歷盡生命的起伏之后的呼喊,她的付出,并沒有得到希冀的回饋,所以留給我的,只是惋惜。
也許真的有“命”和“運”這么一說,既然沒有預知未來、提前應對的超能力,那就繼續朝著美好的明天邁出大小不一的步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