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無意看到實習生的工作文件夾命名是“什么都干”。心里一驚,這實習生畢業后可不得了,什么工作值得花時間,什么工作草草應對,她心里和明鏡似的。
“什么都干”,可以理解為基層員工”嘴上不拒絕;心里不接受;行為不反抗“的三不工作。
如果把值得花時間的工作比作一整塊的布料,這些“三不工作”便是那些東平西湊的邊角料。基層員工怕是多有體會。
如果是一無所知的職場新人,稀里糊涂、吭哧吭哧就做了,倒也還好;比無知更痛苦的階段是,知道了卻沒有能力改變。
不巧,入職近1年的我最近又“入手”了份三無工作。
01?導火索
下班前,主管問我下午對接工作時怎么不開心。
我欲言又止,搖搖頭說沒什么。
主管嘆息而去,她走后,留我又是一聲嘆息。
她的嘆息在于上下級溝通代溝的遺憾,我的嘆息在于礙于上下級的有口難言。
事情源于一份新工作的對接。她交代的很清楚,我卻聽的意興闌珊。
我總不能告訴她,關于這份新工作,對公司來說千好萬好,但對個人來說著實無聊。
我沒有說出這些話,心里也清楚就算說了也改變不了什么。
如果把公司比作人,
有人充當“頭腦”,揮斥方遒策劃未來;
就會有人充當“手腳”,腳踏實地愿打愿挨。
那么,職位高一點,是不是做的工作都是自己樂意的?
02?主管也發愁
“我做PPT做到吐了”,同事小A哭喪著臉和我們吐槽道。
小A已是而立之年,在職場上摸爬滾打多年,在各行各業都呆過,從專員熬到了主管。
工作上游刃有余的她,生活中的性格更是加分。
別的姑娘,恨不得敬而遠之的“減肥、求婚”等玩笑,她倒是笑嘻嘻地照單全收。
我們曾打趣她的字典里就沒有“愁”這個字,就算生病去醫院,吊著鹽水也能收集醫生護士的八卦給自己解悶。
就是這么一個開朗、豁達的姑娘,在山一樣的PPT面前皺起了眉頭。
那段時間,小A的每周匯報,臺詞都固定為“這個星期還是PPT,過!”
在央求領導重新分配任務無果后,小A的做法是是硬著頭皮上,趕緊結束掉。
她說,對待不喜歡的工作要更努力,努力地結束掉。
不止是主管,就連經理手頭上的事情也有自己不喜歡又推不掉的,這里就不予明說。經理曾說,在職場混,委屈是免不了的,就算是CEO也有需要妥協的地方。
那么,我們又該如何對待這些”三無工作“?
03?過來人的經驗
對待自己不愿做又必須做的工作,如果小A的做法可算作治標,那一位職場前輩分享的經驗可作治本。
在大三實習時期,我在一家文化傳媒公司做招聘,每天打電話到手軟,還被boss嫌棄沒聊到重點浪費話費。撇開心塞的經歷,我在那家公司還是有收獲的,最大的收獲來自一場培訓。
培訓師是當年的公司合伙人,據說是工作能力很牛的一個人。工作能力不清楚,但培訓時那副天王老子也奈何不了的”薛珍珠“貴婦自信范,倒著實讓人大開眼界。
他說剛工作那會,加班加到翻白眼是常事,有時候壓力大到想哭。每次想放棄的時候,就問自己學到本事了沒?錢賺夠了沒?手鐲包包還買不買了?一想到工作是為了什么,就算在職場上受了天大的委屈,第二天依然笑容滿面去上班。
職場是功利的,我們選擇上班總是”有所圖“的,或是尋求能力提升,或如同咪蒙說的”要不是為了賺錢,誰他么想上班“。
正如開頭那位把文件夾命名為”什么都干“的實習生,對待這些讓人委屈的工作,又無力改變結果的時候,能做的,就是盡快結束掉;把時間花費在當初你選擇這份工作時的“所圖”上面。
寫在最后
想起最近看到的一期綜藝《圓桌派》, 里面有個觀點倒是不謀而合——“一個人的心胸,是委屈撐大的”。節目中說到如果生活、職場所見所遇都是“舒適區”,那我們的舒適區會越來越小,因此主張我們要不斷突破舒適區。
突破舒適區我是贊同的,但用于職場上,需要補充一點,熬過來的時候,與其感謝委屈,不如感謝那個熬過來的自己。言下之意是,問問自己,這樣的舒適區是你要的嗎?是否值得突破?如果不做這件事情,沒有其他更好的途徑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