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個好久不聯系的同學,打電話進來。數句寒暄過后切入正題:借錢。我很干脆的拒絕了。
拒絕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救濟不就窮,一年里聯系幾次都與借錢有關。40歲的人如果連生活費都要四處化緣,略有可悲。尤其是平時生活看起來要比我光鮮多了。2.功利心太重,本來很不錯的同學關系,非要根據金錢地位把大家分成三六九等,在一個圓桌上吃飯,對所謂混的好的極度恭維,對混的一般的愛答不理,對混的跟他差不多的貶損之詞不絕于耳。3.高不成低不就,將近二十年的時間每天不是在談一個大項目,就是在做一個大計劃。從不肯腳踏實地的工作過一日。今天說要開始找工作了,工資不用太高,要年薪十幾二十萬的就好了,我聽著就生氣,您憑什么呢?無數次的告誡他不要好高騖遠,如今這樣的話已經不屑再說了。4.非孝義之人,專業啃老若干年。疏遠他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他父親的去世前后的樁樁件件讓我看清,我無法認同他對待自己親人的行為,父母尚且如此,朋友又有多少真情?
通常幫不上別人的請求,我會內疚。但今天,我很坦然,或者說這是我早就預料和做好準備的一個答案。
人生是一個巨大的銀行,可以存儲,可以借貸。健康,情感,金錢都在這個銀行中。中國人的老傳統是先積蓄再消費;就算你偶爾想透支,請你至少是個仁孝之人;是個勤懇之人;是個踏實之人;是個信義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