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愛學習的人,我擁有很多的筆記本,每一本上都或多或少的記過些東西,諸如閱讀筆記啦、行動計劃啦、講座牛人的金句啦,每次記錄的當下都若獲至寶般奮筆疾書,然后通常就沒有然后了,但這些散落各處的筆記,事后再被翻出來看機會很少,就算會看很多都已無法調取記憶。“整理筆記”這一項一直靜靜地躺在 to-do list 里,但從未被提上日程,因為真的無從下手。
出于升級個人筆記系統(tǒng),加強知識內化效率的目的,最近閱讀了《聰明人用方格筆記本》一書,不見得能完全解決我的整個筆記系統(tǒng)問題,但至少在記錄的源頭上給了我不少的啟發(fā)。下面就來具體說一說~
為什么用方格本?
核心是方格形式提供了很多運用上的便利性和擴展性。
- 整潔:方格形式利于有效控制“字號、間距、對齊”,可以輕松拿下“清潔分”~
- 框架:相比一般橫線或空白本子,方格本可以很好的輔助構建出筆記的框架,簡單點說就是可以輕松的劃線;
- 思考力:方格本的筆記術可以磨練思考力,不是隨手記錄,而是需要層層推進得出行動、總結和重點,以達成筆記的重現(xiàn)、知識內化、方案傳遞等目的。
像麥肯錫精英一樣記筆記
運用下面這些方法,將迅速拉開與業(yè)余筆記的差距。
- 橫向,橫向運用筆記本,更適合人類雙眼的視線習慣,看到的東西更開闊,那么腦力也會跟著轉更快;
- A4大小,更大的筆記本可以拓寬思考力,A4作為國際通用的輸出標準,采用與之一致的輸入大小,將更便于統(tǒng)籌。
- 兩頁并用,可以采用左右兩頁紙并成一頁筆記的形式來滿足記錄量較大的主題;
- 黃金三分法,無論是康奈爾的“板書-發(fā)現(xiàn)-總結”,還是麥肯錫的“空·雨·傘”,亦或是埃森哲的“Point Seat”,都是將筆記正文切分成三大部分來記錄,并包含著層層推進的邏輯關系,這樣的筆記才能有助于厘清問題或得出方案。
- 一頁一主題+3個重點,為筆記起一個直觀的標題,這一頁只記錄該主題的內容,并在最后提煉三個重點在標題區(qū)域,那么以后,只需看標題區(qū)域就能立刻明白整頁筆記的主旨啦。
- 視覺化、邏輯化,運用圖表、箭頭符號等視覺化邏輯化的方式來表達,可以將筆記內容更直觀生動的呈現(xiàn)出來。視覺化其實是個挺獨立的議題,也并非方格筆記術的獨有特點,這此就不展開了。
說這么多,到底怎么用!
說白了就是利用好方格,劃出契合記錄主題的框架,遂層層推進得出結論或行動方案。就是記錄前要想好到底要記什么,這筆記要用來做什么。原書中根據(jù)用途將筆記本分為三大類:
- 記憶型:學習筆記本,如隨堂筆記、讀書心得之類;
- 思考型:工作筆記本,如項目研討、行動計劃等解決問題的筆記;
- 傳達型:提案/博弈筆記本,號稱記筆記的終極目標、一生的武器,就是用一頁筆記呈現(xiàn)整個策劃或戰(zhàn)略的構思。
看幾個例子:
例1:讀書心得
運用“A→①②③→B”的框架構建一個總分總的行文結構,A是閱讀的契機,①②③是閱讀過程中的收獲,B是讀后感。
本文就是嘗試運用了這種方法完成的,的確有效的幫助我厘清了寫作的思路,且該筆記的他日重現(xiàn)性也非常強。
例2:待辦清單
打破我們平常習慣用列清單的形式來呈現(xiàn)待辦事項,書中建議將待辦事項放入矩陣之中。當事項被平鋪開來,會即刻帶來一種“沙場點兵”的掌控感,矩陣中沒有順序感的約束,我們猶如在白板上使用即時貼一般,充分的留白更利于閱讀和補充說明,在完成的任務上打叉,成就感瞬間提升。
例3:工作筆記
方格本的優(yōu)勢除了方便劃格子外,深層次的價值在于運用這種結構記錄思考過程。下面的例子就是工作中常見的開會內容,采用“現(xiàn)狀→分析→總結”這樣的三分法框架,條理清晰的呈現(xiàn)整個議程,事后翻閱也能馬上與記憶建立連接。
書中還有很多應用實例,在此就不一一展開了,有興趣的還是自己買本書來看看,下面再附送兩則小福利吧:
圖解版實例24則
原書中介紹了24種圖解版的應用實例,可以從官網(wǎng)免費下載強化學習。
經典筆記框架8則
除了24種應用實例外,利用方格本還能快速構建出經典筆記框架,書中還提到了8種,分別對應8本著名的工具書,感覺方格本真是無所不能啊。J姐常用商業(yè)模式畫布分析商業(yè)模式,原來都是打印幾張空白的畫布隨身帶著,現(xiàn)在有方格本就可以分分鐘輕松繪制出來啦啦啦~感覺刁刁的
好啦~說了辣么多,不過行動才是生產力。年前抽空看了電影「Arrival」,里面強調了語言影響認知這個假說,寫到這里有同感,筆記作為一種書面語言,從某種程度上的確反應了筆者的思維方式,經過本書的閱讀我也掌握到一些更專業(yè)的筆記技法,我會繼續(xù)實踐方格本筆記術,不僅可以更高效的學習和內化知識,也是一種思考力的修煉。
第一次認真寫讀書筆記,喜歡的話請給我點贊或留言,激勵我繼續(xù)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