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平安中國建設則是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的重要載體。在新時代的背景下,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引,推動平安中國建設向更高水平邁進,已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一環。
總體國家安全觀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統籌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涵蓋政治、經濟、社會、網絡、生態等多個領域,構建了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安全體系。這一理念不僅為平安中國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也為其注入了新的內涵與動力。平安中國建設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社會治安范疇,而是擴展到安業、安居、安康、安心等更廣闊的領域,形成了“大平安”格局。
在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引領下,平安中國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方面,通過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移,強化了基層社區的平安建設能力。另一方面,依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如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的深入開展,有效凈化了社會環境。例如,重慶檢察機關辦理的劉某燕等人涉黑案,通過關聯案件串并審查、檢警協作攻堅,成功挖出黑社會性質組織,彰顯了法治的威嚴和力量。
同時,平安中國建設注重科技賦能,提升安全治理的智能化水平。面對數字化進程加速帶來的網絡安全挑戰,國家不斷加強網絡安全法律法規建設,推動人工智能安全、數據安全等領域的技術研發與監管。例如,全國兩會期間,多位政協委員就人工智能立法、數據安全流通等議題建言獻策,體現了對新興安全領域的深刻洞察和積極應對。
平安中國建設的成效,最終體現在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上。數據顯示,2021年人民群眾對平安建設的滿意度達到98.62%,中國成為全球公認的最安全國家之一。這背后,是總體國家安全觀引領下,全社會共同努力的結果。從黨員干部的擔當作為,到普通群眾的積極參與,每個人都成為平安中國建設的實踐者和受益者。
面向未來,平安中國建設仍需持續發力。要堅持系統思維,統籌推進各領域安全工作,不斷補齊短板、加固底板。同時,要強化法治保障,完善公共安全體系,推動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更重要的是,要始終堅持黨的絕對領導,確保平安中國建設的正確方向。
總之,以總體國家安全觀引領平安中國建設新實踐,是新時代國家治理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斷深化對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理解和應用,才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筑牢安全基石,讓人民群眾的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