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研究人員從60年代開始收集麻雀的叫聲,發現五十年來,麻雀嗓門一代大過一代。原本麻雀的叫聲有三種,至今只剩下一種,就是最高頻最大聲的叫法。
對麻雀來說,叫聲相當于跟同類聊天,或者歌聲。現在麻雀越來越聒噪,源自人類制造的各種高分貝噪音。
形容人聒噪,就用”像麻雀嘰嘰喳喳“。麻雀還真是無辜躺槍,這噪音還不是人類自己制造的?汽車鳴笛、施工裝修、露天廣告、路演展臺……環境太嘈雜,迫得麻雀都不得不拔高音量,否則無法從周遭聲浪中突圍。
大聲黨是如何產生的?
這讓我想起一些在地鐵、機場等公眾場合,捧著手機的大聲黨,如同在自家客廳,旁若無人地高談闊論。細想之下,可能不是他們怕對方聽不清,而是周圍太吵,他們聽不見自己的聲音,所以下意識提高分貝。
靈敏的耳朵聽了太多嘈雜,一旦麻木了,是無法回頭的。有如那些高頻大聲的麻雀,何嘗不是環境的產物?
眾聲喧嘩中,各種信息的聲音交響曲,統統匯成噪音。想要突破重圍顯現出來,唯有像麻雀的叫聲,越來越尖銳、粗糙、巨大。
什么平和中肯長篇大論細語,誰耐煩聽?在這躁動時代,大家被迫接受一條王道:大聲才可以不被忽略,以至淹沒。
拔高音量真有助溝通嗎?
什么時候人會不自覺的拔高音量?情緒激動與人爭執、吵架時。為什么呢?難道用正常分貝,對方會聽不到嗎?并不是。而從心理層面講,當信息無法被對方接受時,為了強化信息的傳遞,只好拔高音量。
但是,你以為這樣對方就能聽得見并接受你的想法了嗎?
然并卵。
因為溝通包括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其中的非語言溝通由三個部分組成:文字、聲調語氣、肢體動作。
1965年美國心理學家佐治.米拉經過研究后發現,溝通的效果來自文字的只有7%,來自聲調的有38%,而來自身體語言有55%。也就是說,你說話時的語音語調和姿態,所傳遞的信息比你說的內容重要得多。
你以為拔高音量別人就能聽見去了?大錯特錯。相反,因為你令人不快的高分貝和拍桌子蹦高的姿態,別人早就不在留意你到底在說啥了,而是從內心里產生抵觸心理,這樣一來就是一場無效溝通,平白制造了高分貝噪音而已。
怎樣才算一場有效溝通?
“一個人的成功,15%取決于他的專業知識,而85%來自他的溝通能力和綜合素質。”這是美國著名人際關系大師戴爾.卡耐基說的一句話。
所謂溝通,簡單地說,就是信息、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理解過程。涉及從發送者到接受者的過程和行為,而最有效的溝通是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的結合。
動作姿態是一個人思想感情、文化修養的外在表現。一個品德端莊、富有涵養的人,其姿態必然優雅;而一個趣味低級、缺乏修養的人,是做不出高雅的姿態來的。
所以在人際交往中,我們要留意自己的形象,講究動作與姿態,這樣才能使得溝通更為有效,也更容易被人接受與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