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水浮香墨,清池滿夏云。
”夏日傍晚,有幸和朋友一同去拜訪了著名畫家李老師。李老師的畫室在群藝館里,走進大門,繞過建筑,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古香古色的兩層小樓,青磚砌成。她既沒有集賢里冠蓋相望的繁華,也沒有水繪園才子佳人的艷美,在歷史的長河中沒有激起絲毫漣漪。
她猶如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獨居小城一隅,寂寞孤獨,古樸平和。然而,就是這樣一座古樓,于這喧囂的都市里,默默堅守著,敘述著歲月的滄桑和歷史的變遷。它是如此厚重莊嚴,深深地吸引著我。
李老師的畫室在一樓,輕聲叩門而入,撲面而來的是淡淡的墨香,墨香夾雜著懷舊的風著實讓人感到一股清涼。因為少了凡世的喧囂,就連那木門后鮮活的苔綠也悠悠然似乎添了些仙靈之氣。眼前這位李老師戴著眼鏡,神采奕奕,非常儒雅。朋友剛開始很拘謹,不知道如何與眼前這位大師交流。
但是,李老師一張口,縷縷和煦之風慢慢在周圍暈染開,這是一位溫和、極其智慧的謙謙君子。
我是一個門外漢,在朋友和李老師交流之際,我四處打量李老師的畫室。畫室大多的空間已被畫作侵占了,還有一些書法作品,最吸引我的是一幅油畫,一位老婦人背著背簍,背后一望無盡的群山,看不盡的艱辛之中有蘊含著生生不息的期盼與希望,一時讓我想起已經過世的奶奶,年邁滄桑。
李老師的工作桌上擺滿了各種繪畫材料,一臺舊式的臺式電腦,一言不發的運轉著,見證著每一幅作品的誕生,聆聽著每一次充滿藝術的學術交流,它就這樣默默地,不言語。桌子的左上角一個花瓶里,插著一大把枯荷,從我一進畫室,最吸引我的就是這一叢枯荷了,泛黃的葉柄上還帶著同樣泛黃的蓮蓬。
文學的眾多意象里,我獨獨對枯荷情有獨鐘。至于為什么對枯荷感興趣,我也說不清。也許,心底有一種難以名狀的意念驅使著我,與她們親近、交流。
誠然,多數人喜歡夏日盛開的荷花,喜歡那清香幽幽,喜歡那碧葉無窮,喜歡那“小荷才露尖尖角”,喜歡那“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喜歡那“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喜歡那“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喜歡那“微雨過,小荷翻”,喜歡那“荷花嬌欲語,笑入鴛鴦浦”……對于枯荷是不屑一顧的。
興許,這是人之常情了?;ɑú莶莸?,一般人都看重這花開時日,等一朝花謝凋零便棄置一旁了。我想,荷花繁盛時給人帶來愉悅,而她的衰敗則預示著生命的精彩時光已經結束,留給我們的不只是震撼,還有啟迪和遐想。是故一晝一夜,華開者謝;一秋一春,物故者新。
一眨眼,夜色已深,我們起身和李老師告別,李老師又在畫室繼續工作了。今晚,于一個不懂繪畫的人來說,或許根本沒有學識上的增長,也無法理解他們口中的藝術名詞。但是,李老師那溫潤的語言,那對藝術難能可貴、一如既往地堅持,那一叢枯荷都讓我深受啟發。
月朗星稀,影影綽綽地可見這座古樓的輪廓,那么高大,又何其穩重,默默地傳承著歷史的演變。畫室窗口的那一束光,搖曳著歲月無聲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