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關于松鼠組課題的由來
? 松鼠是我們這個學期開展課程的主題,圍繞松鼠,但不局限于松鼠。我們組在選題之初其實挺糾結的,好玩的事情和課題那么多,真想借課題之光和孩子們去一一感受,但是只能選一個。所選課題必須要符合大家的實際生活和孩子的興趣,于是著手準備了“風”和“松鼠”兩個主題,由于時間所限,本打算這兩個選題都給孩子們留時間去感受讓他們甄選,但是沒有實現。
經過思考和討論,我們選擇了“松鼠”做為這個學期的主題,一方面這個課題是欣欣老師提議并主動請纓擔當主班磨練“內力”的,另一方面孩子們也很喜歡關于動物的話題,興趣很濃,再加上在貓果兒松鼠是經常都能看見的好朋友,對大家而言再熟悉不過了。
一、課程邏輯是什么?
貓果兒的教育最講究邏輯,可是邏輯在空中飄,就是抓不住,雖然有前輩高人的指點,但不會有人告訴你邏輯是什么。一切靠一個“悟”字——我認為這是貓果兒教師成長的必經之路,也是最扎實的成長。
“松鼠”是昆明園老師第一次“合體”,之前大家都分散在各個其他的小組,沒有太多機會交流和協作,所以開課之前,我們先探討了大家關于課程邏輯的領悟,因為它是我們課程構建的靈魂,如果老師沒有對此理解清楚,那接下來的課程肯定是混亂不堪和徒勞無功的。
經過深刻的溝通探討,我們對課程邏輯的定義是:與兒童生理心理發展相呼應,能夠契合兒童各階段內在成長需求的課程框架設計,包括課程發展、遷移的多種可能性和與之相匹配的課程走向規劃。其中必須包括科學、體能、社交、情感、文化、藝術、技術、感知覺等各方面內容,不能只偏重某一項。同時,我們在把握課程邏輯的時候,不能把課程邏輯等同于生活邏輯、自然邏輯或其他邏輯,萬物皆有其理,但此理非彼理,課程邏輯對標的是兒童成長的內在邏輯。我們認為,良好的課程邏輯,就是兒童各項能力綜合發展的線路圖。
二、變身蜘蛛俠——課程是這樣生成的
我們的課程設計原則,重點抓住“關系”二字,即兒童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兒童是在這個關系中確立自我存在的,我們的課程設計應該是編織一張外部世界的網,讓這張網上的每一個點都能與其他點聯系起來,也能與兒童內在成長需求對應和關聯起來。
因此,我們就要變身為蜘蛛俠了。課程從一個原點(概念)開始,向不同的方向生長出千絲萬縷的分支,每一個分支上的節點又再生長出分支,與其他節點關聯起來,這樣不斷地分支、關聯、再分支、再關聯,我們就編織成了一張生成課程的蜘蛛網,這就是我們上課的邏輯圖和資料庫了。在課程開始之前,我們采用頭腦風暴和畫腦圖的方式來編織課程的“蜘蛛網”。在這張網中,有很多分支和節點是實際課程中根本沒有涉及的,但是我們必須準備好充足的存貨,我們這張網一定要盡可能地編織得嚴密、豐富。
三、課程怎么上?
在松鼠主題課程的設計上,我們先從情感入手,因為小朋友與動物的關系首先是天然的好奇和親近,因此,動物主題的導入要順應這個規律,從情感入手,看、聽、摸等內容的設計可以讓孩子們自由充分地釋放這種情感,同時,也能夠從感知覺方面建立直觀的體驗和認識。
第一周我們通過向大家介紹松鼠的外形、生存環境、松鼠寶寶的出生、牙齒等話題,讓小朋友們用游戲、表演、手工、美術的方式來感受小松鼠的生活。這個階段是將松鼠作為一個概念,逐漸轉化成小朋友可感知的情感對象的過程,我們完成了從松鼠——身邊的松鼠——感知松鼠的習性、特點——建立情感聯系的過程。
第二周我們和小朋友一起研究了松鼠的尾巴,并通過“尾巴日”的活動設計,讓小朋友們全天都帶著尾巴參與各項活動,甚至上廁所都不取下來。通過這種代入式的生活體驗,小朋友在一定程度上用自己的身體感受了動物們長著尾巴是怎樣的體驗。很多小朋友告訴老師,動物的尾巴雖然很有用,但是也會帶來不方便。在這個階段,生物學知識以情景游戲和體驗的方式構建起來。在這個代入體驗中,小朋友們有了比較的意識,有的小朋友提出自己的尾巴軟塌塌的,看起來不像松鼠更像狐貍尾巴(不同動物尾巴的比較);有的小朋友提出,動物有尾巴很實用,而人不適合長尾巴。這個過程其實就是知識經由體驗轉化成經驗的學習過程。
第三周我們研究松鼠儲存食物的習性,和小朋友玩“藏松子”的游戲,讓小朋友們體會松鼠是個儲食能手,它會有很多富余的食物,由于食物太多小松鼠們有時候會忘記,所以會有很多意外的收獲,如:以前忘記的松子長成了松樹(圣誕樹),重新找到的藏品數量豐富,讓松鼠食物充足。在這個前提下,小朋友們的興趣轉移到如何利用好豐富的食物,最后就是集中在兩個問題上:1.怎么變著花樣地吃(基礎食材再加工)?2.還是吃不完,或者吃膩了怎么辦?小朋友自發地提出可以把干果做成松鼠餅干拿去組外交換。因為下周一就是圣誕節了,二手集市也開張在即,我們本打算花一些功夫把小朋友的興趣往這方面引的,沒想到這個點出現得非常自然、順暢,完全打消了我們對課程走向預設和干涉的顧慮。
第四周大家討論圣誕集市上我們組的松鼠餅干顧客反饋如何?店員的工作態度如何?我們交換來的東西該如何清點、計數和分配?二手集市中我們收到了大家用來交換餅干的各種物品,有:草莓、一枚戒指、一顆圣誕樹、一塊香皂等,小朋友們發現這些東西很難分配,課程似乎卡殼了。按照成人邏輯,這時需要一個交換中介物,也就是貨幣,但是小朋友是無法想到這一點的。老師很著急,擔心課程進度被耽誤,擔心課程目標無法實現,于是,拐彎抹角地把“貨幣”這個概念拋給了孩子。這個時候,我們隱約意識到,自己開始預設和干涉課程了。也正是這個時候,楚夢老師加入到我們組,她給我們拉了剎車,也讓課程的發展改變了一個方向。
四、“生成”還是“預設”?
松鼠小組第四周課程中,我們急于求成,向兒童輸出了“貨幣”概念,幸虧楚夢及時介入,指出了我們這樣做是在預設,也調整了課程的走向。當時,我并不能完全理解楚夢的做法,我認為這樣做打亂了我們的節奏,改變了我們的路徑。但隨著后面課程的發展,我逐漸明白了,正是因為前三周課程生成太過順暢,課程形成了固定的節奏,而我們也執著于按照這個舒服的節奏開展課程,當遇到阻礙的時候,我們完全是下意識地強行推進課程,忘記了生成才是課程的根本,于是,本該由兒童自主探究的內容,就變成了我們守株待兔的提前預設。楚夢調整了內容后,帶領孩子“慢下來”,重新去體驗、感受、觀察。她不急于趕進度、要結果,而是耐心地等待兒童內在的力量自然地“頂出”興趣點和好奇心。我們也感受到,拋開慣性的節奏、進度這些束縛,自由生長的課程更令人感到舒服自然。在這里,我們要特別感謝楚夢讓我們回歸清醒。
其實,仔細想想,貓果兒老師的成長和孩子的成長是一樣的,沒有人應該給出結論,沒有人應該告訴你怎么做,而是充分地讓你去感受,去試錯,當你的身心解開束縛,得到自由的滋養,內在的力量就會頂出成長的果實,這就是“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