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面子不如要氣質,講排場不如講修養(yǎng)。
當一個人為了外在的耀眼奪目而用力,往往就會忘記了初心,忽略了內心世界的豐盈。尤其是身后事,更不應該過分追求排場,畢竟那都是做給活人看的。
來看看圣人是如何看待自己身后事的。《論語·子罕篇第九》中有記載:
【原文】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于臣之手也,無寧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譯文】孔子得了重病,子路讓孔子的學生做家臣,準備辦理喪事。過了一段時間,病漸漸好了,孔子說:“仲由這種行為是欺騙呀!我沒家臣變?yōu)橛屑页紒碇螁省N移垓_誰呢?欺騙上天嗎?我與其在家臣料理下死去,還不如在你們學生料理下死去!我即使得不到隆重厚葬,也不會死在道路旁無人收尸吧?”
這件事中,孔子主張德與位相配。尤其是孔子崇尚禮儀,什么級別的身份就要履行什么級別的禮儀制度。否則就是越級或是不懂禮數(shù)了。
關于越級失禮的事情,魯國的三家諸侯在這方面貢獻了不少的反面教材,所以孔子時時刻刻都在修身養(yǎng)性,從來不做失禮的事情。前文也講過,就連對方是小孩子甚至是盲人,他都絕對不會怠慢。
在《易經》里有句話叫“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這在今天這個年代可能不太好理解,但在古時候封建制度下,當真是會引來殺身之禍的,比如董卓之輩。
其實在現(xiàn)代社會也有同樣的情形,比如貪慕虛榮的人,為了一件好衣服,還要配一雙好鞋、好包……說到底,當一個人的德行不夠,他打扮得再光鮮亮麗,也無法博得他人的尊重。
德行的修養(yǎng)一定來自于學習。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有修養(yǎng)有才的人都有自信,自然氣質不一般,這些不是靠衣著打扮就能撐得起來的。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獲得他們真正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