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趙永軍,這是我的“每天寫一篇”文章、為自己賦能的第234篇。
《子張第十九篇》 第25篇: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于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這一是南懷瑾先生注釋的非常好,我們可以直接引用。
陳子禽是孔子的學生,在上論和下論中,這位同學有好幾次都有所懷疑,而對子貢提出問題。
這里他去對子貢說,子貢老兄,我看你很了不起,非常值得我們恭敬,你已經很成功、很完美了,身心內外的修養,都達到“恭”的境界。(這個“恭”并不只是“恭敬”,而是“謹嚴”的意思。)實際上我們的老師,古代的禮貌,學生對老師可以稱字、稱號,不能稱名,所以他們口里的“仲尼”,就是孔子的號。)我看未必比你好。
子貢就教訓這位同學了,他的話又和答復上面幾個人的不同了。他說,一個人言談很重要,一句話代表了你的智慧學問。換句話說,我們聽人家講話,對方一開口,他有多少程度,多少修養,就可以知道,有時候聽一句話,就曉得他無知,所以言語要特別注意,不要亂開口。我們老師的高明,我們永遠都達不到他那種程度,他崇高得像天一樣,不是可以用一張梯子讓我們爬得上去的。
從《論語》這些資料,我們知道孔子在生乃至他過世以后,真正能夠宣揚孔子、捧孔子的還是子貢;而對于孔子的學問,真正能在事功上用得出來,對于時代有所貢獻的,也還是子貢,所以子貢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如果正面的稱贊孔子,從完全敬仰孔子的學問這一方面看,古今中外任何恭維孔子的文章,所說的話,都被子貢在這里統統講完了。結論都在下面,別人無法再超過他的好,這也可以說是預言。
他進一步對陳子禽說,夫子的學問,永遠在這個世界上。小至于個人的成家立業,大至于為天下、為國家做大事,想建立一個思想行為作風的基礎,必須要以孔子的學問思想作基本,沒有辦法不這樣做,沒有辦法超過他的范圍,人生經驗到了的時候,更加深刻地覺得他的對。
下面說到孔子個人:孔子活著是大家的光榮,他死了是大家的悲哀,像這樣誰都及不了他。我們兩個是同學,你怎么把我捧得比老師還更好呢?“如之何其可及也!”就是說怎么辦得到呢?這也可以說是子貢真誠懇切的定論,這也是子貢情深意真的心聲吐露。
南先生結合人人生與社會經驗進一步闡釋——想做好一個領導人的,必須具有領導的基本道德與學問,領導的基本條件很多,中外有關的書籍也很多,但都是講權術,不是道德,都不行。真正的領導要以道德為基礎。說到以道德為基礎的領導,就離不開孔子的思想。要安撫天下,安撫人心,也只有用孔子的思想,因為它代表了中國文化的中堅精神,一般人才會信仰,才會接受這安撫而來附和,而一切行為,也必須以孔子這種以道德為基礎的思想,才能達到真正的人與人之間的和平相處。——這是子貢形容孔子的偉大之處。
李里先生注解——“道”當引導的“導”,孔子往哪里引導,天下蒼生就往哪里走。“綏”當“安”講,孔子要安撫百姓,百姓就從四方來歸順。孔子一行動就能使天下和樂,載歌載舞,這就是孔子的魅力。
子貢這段話既稱贊了孔子的不可逾越,更描述了孔子在政治上所能達到的成就,也就是天下大治的美好藍圖,而這種畫面正是孔子人格魅力之所至。孔子內圣外王的人格被子貢完整地描繪出來了。顏回去世以后,對孔子認識得最深刻的就是子貢。孔子去世以后,弟子們守孝三年,子貢卻守了六年,他對孔子認識最深刻,體會最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