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馬克思主義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稱,其前身是德國古典哲學。馬克思、恩格斯吸取黑格爾哲學中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吸取費爾巴哈哲學中唯物主義,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而歷史唯物主義的起源和標志是1945年馬克思所著《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
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馬克思、恩格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研究作為人類社會發展基礎的各個時代的生產關系,尤其是著重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創立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其前身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古典經濟學在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研究中,提出了勞動創造價值的觀點,對剩余價值理論或收入分配理論作了初步探索,其理論遺產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來源中占了重要地位。馬克思曾這樣概括地評價:“古典政治經濟學是屬于階級斗爭不發展的時期的。它的最后的偉大的代表李嘉圖,終于有意識地把階級利益的對立、工資和利潤的對立、利潤和地租的對立當作他的研究的出發點,因為他天真地把這種對立看作社會的自然規律。這樣,資產階級的經濟科學也就達到了它不可逾越的界限。”
三、科學社會主義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前身是法國空想社會主義(烏托邦社會主義)。空想社會主義主張建立一個沒有階級壓迫和剝削以及沒有資本主義弊端的理想社會。著名代表人物:
莫爾——空想社會主義第一奠基人,作品《烏托邦》
歐文——宣傳并在一定范圍內實行了“明確的共產主義”
圣西門——“人人應當勞動”
傅立葉——把社會歷史到目前為止的全部歷程分為四個發展階段:蒙昧、宗法、野蠻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