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超越靠什么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朋友抱怨說孩子的老師考了二級心理咨詢師。開始覺得老師懂心理學,孩子一定會很舒心快樂。可是當孩子在談老師處理問題的時候,感覺并沒有優于沒有學過心理學的老師依然會偏袒會不公正。發現,交流起來反而更困難,因為有那么多的學術語言。感覺似乎道理都明白,可是依然沒有明確的真正可操作的方式方法。

而且發現呢,好像這個家庭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孩子學不好,都是孩子家長的問題。分析的又頭頭是道。感覺好像孩子的不適都是家長沒有處理好。家長需要成長很多。朋友總覺得哪里不對勁,可又說不出來,覺得困惑。有時竟然覺得怕跟老師交流了。

另一個朋友倒是來得比較直接說孩子哪門學的不好,去找老師補課呀。不要上大課,一對一的提高很快。孩子成績好了,上來了,老師也不會說你家庭有什么問題了。你孩子不好的時候,你問老師原因,老師肯定不能說是他自己教的不好,肯定會讓你在你自己身上找原因。畢竟一個班那么多學生,有的孩子學得很好,所以問題肯定出在你家長和孩子自己身上。

聽朋友如此分析,大家頓覺比較有道理。孩子的成長最主要的還是靠家長的規劃。大家不禁談起了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中的爸爸。

對于發展中的國家教育來說。很多東西都在變革完善之中。當國家社會沒有足夠的能力挖掘每個孩子的潛力的時候,家長應該勇于承擔起孩子教育的責任。給予孩子必要的使命感,愿意為孩子去承擔一些非議。而非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老師身上。希望老師是個心理學的高手,可以幫孩子解決一切問題。

《摔跤吧,爸爸》中很明白的告訴我們一個有名的教練,一個有愛的爸爸,哪一個是孩子最需要的。哪一個能幫助孩子超越自我。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