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的莉迪亞突然就死在湖里,原因不明。她在家里排行老二,哥哥內斯,已上哈佛大學,妹妹漢娜,還是個小不點。父親詹姆斯是大學教授,華裔,母親瑪麗琳,美國白人。莉迪亞長得更像母親,她天資聰穎、美麗善良,是家人的聚焦點。這是小說《無聲告白》的背景交代,這樣一個可愛的孩子,究竟是誰殺死了她?
心理學中對自我的評價體系有內外之分。使用內部評價體系的人,他們有發自內心的強大動力,對別人的評價不大在乎。
使用外部評價體系的人,對別人的評價特別在乎,他們把他人認可當做動力,在做事情時,首先考慮外部因素,容易忽略自己的感覺,而更多使用頭腦層面的思考。這種評價體系,常見于下級和領導的關系,學生和老師的關系,孩子和家長的關系。
莉迪亞就是使用外部評價體系的人,她的母親瑪麗琳從小學習就出類拔萃,一心想當醫生,后來認識其父詹姆斯,結婚生子,最后成為養育三子的家庭主婦。瑪麗琳的醫生夢沒能實現,于是就鼓勵莉迪亞去努力完成。同樣的,詹姆斯因為是華裔,所以一直感到受主流社會排擠,他希望女兒更多社交,真正融入白人社會,把他的理想變為現實。
莉迪亞從小到大就不斷地去實現父母的要求,可是逐漸地隨著學習難度的增加,社交能力的有限,她已不能夠完美滿足父母的期待了,于是她開始考試作弊,開始虛假社交,她整個人越來越矛盾。心理學研究發現,父母強加自己的意志在孩子身上,會破壞了孩子的感覺,也破壞了孩子和事物直接建立關系的能力。這樣的結果是,孩子發現無法建立和外界的二元關系,就會退縮到一元的自我世界封閉自己。
接下來發生的幾件事讓莉迪亞陷入崩潰,一向理解她的哥哥考上哈佛離去,剛剛感覺關系不錯的男友居然是gay,發現父親和助教關系曖昧,以及母親無休止的期待,最后連一次普通的駕照考試都失敗。當莉迪亞在一元世界里找不到出路,她面臨的選擇就變成了毀滅自己。
我在想如果莉迪亞是使用內部評價體系的人,那么她一定不會死,她會遵從內心的感受,和父母主動交流自己的想法,她會找到自己喜愛的東西,享受它并把它變成自己的優勢。這些讓她真正快樂的一切將成為她的動力。
對于一個具體的人,外部評價體系當然也非常重要,如果沒有外部評價體系的話,就意味著一個人會失去現實檢驗能力。只是對于莉迪亞,她更需要內部評價體系的動力,而非外部評價體系的壓力。
在放開二胎政策的中國,《無聲告白》這本書對于多子女的心理教育,無疑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家庭教育需要合理施展權威期待(有權力,有威望,有資源的那一方對弱勢一方有強有力的影響力),被期待者也需要建立完善內部評價體系,構建積極的與世界相處的二元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