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要觀點:
1、絕大多數的經濟危機不是自由市場導致的,反而是政府干預造成了很多經濟危機。
2、市場不會導致貧富分化。
3、市場不會失靈。
4、市場能給我們提供的不僅僅只有面包、牛奶等大多數的消費品和服務,像醫療、教育這些領域的服務也許也能由市場來提供,而不是通過政府。
經濟危機是自由市場導致的么?
原文來源:選自“得到”APP
沒錯!一看這個問題就知道,這篇文章說的是經濟危機不是自由市場導致的。其實,曾經看過半本的《一課經濟學》,雖然只看了半本,但是有一個觀點卻深入人心,至少我看的那一半,全都在講政府不要干預自由市場,要讓市場在自由的環境下發展。
什么叫自由的環境,舉個例子,書中就強烈建議要取消所有關稅,包括進口關稅和出口關稅,這樣廣大消費者才會是最大的受益者,以后有機會的話可以聊一聊那本書。(這里留一個小懸念:如果取消了所有關稅,那么本國的名族品牌豈不是會受到沖擊?)
回到本文,既然文章說不是自由市場導致的經濟危機,那么罪魁禍首是誰呢?(文章說的是我們對自由市場存在以下誤解)
1、絕大多數的經濟危機不是自由市場導致的,反而是政府干預造成了很多經濟危機。
例子:1929年的美國經濟大蕭條。文章原文為“當時,先是美聯儲對貨幣進行干預,緊接著市場的激勵機制被扭曲,激勵機制一扭曲,價格信號就混亂了。于是,才出現了虛假的繁榮和泡沫,緊接著就出現了經濟危機”。
引申一下其中的一條政策,1920-1929年美國政府出臺的減稅政策非常利于富人,使得財富的集中度突然上升,這導致了窮人手中沒錢,富人手中錢太多,錢多怎么辦?總得投資,于是熱錢一股腦流進股市,從而抬高了股價。
2、市場不會導致貧富分化。實際上市場只是一種合作機制,他不能決定誰窮誰富,只有消費者才能決定一個人的窮和富。
也就是說,如果沒人喜歡蘋果手機,那么喬布斯是不會那么有錢的;如果沒人用windows,比爾蓋茨也是不會富有的。
想想不是么,身邊那些比我們富有的人不都是向客戶(這個客戶甚至有可能是那個給我們發工資的人)提供了我們提供不了的服務么。
3、市場不會失靈。這個觀點挺神奇的,因為以前學經濟學的時候老師都會講市場是會失靈的,不過文章指出來,市場不會失靈,但是關于市場的理論可能會失靈,因為很多理論有個一個致命的前提假設——理性人假設,然而,就我個人而言,我并不能保證我的每一個決定都是理性的。
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會有一些錯誤的判斷和選擇。或者當你誤解了市場上的信息時,你就會做出錯誤的判斷。而當有足夠多的人被某種信號誤導的時候,危機就有可能出現了。
舉個栗子,比如我們看到身邊的人都在買房子,就誤解為現在是買房子的好時機,于是也去買了房子,但是事實上這可能是個錯誤判斷,買了之后就跌了,賣不出去了,然后就會導致所謂的危機問題。但是市場本身并沒有失靈,它有點像自然規律,不會停止運轉。
這里“市場本身并沒有失靈”可能有點難理解,我的理解是,存在即合理,也就是說有人賣出,同時又有人愿意買,這一筆交易能夠成交的話,對于這兩個交易者來說,都是基于他們當時認知的最正確的選擇,因此這筆交易就是合理的。如果所有交易都是合理的話,那市場就沒有失靈。
4、市場能給我們提供的不僅僅只有面包、牛奶等大多數的消費品和服務,像醫療、教育這些領域的服務也許也能由市場來提供,而不是通過政府。
比如慈善服務,由于政府提供的慈善服務缺乏競爭,不用面對闖入者的壓力,導致這些機構就沒有動力提供更好的服務。(關于競爭方面的信息可以看昨天的內容)
最后,文章呼吁不要誤解了自由市場,自由市場在現在社會還是非常有意義的。
如果你有更好的觀點或者問題,請在下方評論,我說不定會將你的評論更新進我的摘記。
同時,如果你喜歡,別忘了收藏和點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