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兒子一直在聽《三國演義》,對于那段曹操殺了呂伯奢一家人,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故事,印象深刻,一直認為曹操是生性多疑、心狠手辣、狡猾奸詐的一代梟雄。
有一天侄子回來了,倆人在房間里玩著玩著又開始討論起曹操來,一個說曹操是個十惡不赦的大壞蛋,一個說曹操是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倆人誰都不服誰,兒子因為還在聽《三國演義》,所以里面的典故如數家珍,搬了一個又一個,口若懸河、滔滔不絕、面紅耳赤、氣喘吁吁,今天必須要他哥哥給曹操冠上“奸佞小人”的名號。
《三國演義》這本書讀起來畢竟是枯燥,侄子沒有從頭到尾地讀完,所以雖不認同兒子的說法,但又無力在那些典故中為曹操翻身,只好一個勁兒地說:“不能這樣說。”
然后,兒子翻開《三國演義》找出幾段對曹操不利的典故,侄子干脆翻開教科書,指著曹操的簡介讓我兒子看。倆人相持不下,找我判定。
難煞我也!哪個歷史上的名人是徹頭徹尾的好人,沒有辜負過任何一個人?又有哪個歷史名人是不折不扣的壞人,從未有一人惦記過他的恩惠?
《三國演義》里面,兇殘霸道、蠻橫無理的董卓死后,也有蔡邕伏在他的尸首前痛哭流涕。雖然董卓辜負了千千萬萬人,他對蔡邕卻有知遇之恩。
“媽媽,你說,這兩本書為什么說的不一樣?”兒子把書翻給我看,聲音響亮,依然斗志昂揚。
侄子也把教科書攤在我的面前,略帶無奈地說:“怎么總是和他說不明白呢?”
是啊!怎么才能說明白呢?
兒子為了凸顯他的生氣,故意肩膀一聳一聳的,鼻翼一鼓一鼓的,他說他現在的夢想是長大了做一名丑劇演員,看來在這方面他還是有點天賦的。
“這就是文學。”我終于有了一點思路,“比如說你的眼睛長得特別的好看,但是鼻子不好看,如果我要寫你漂亮,那么,我就突出寫你的眼睛,不提你的鼻子,如果我要寫你很丑,那我就突出寫你的鼻子,不提你的眼睛。”
“對!《三國演義》就是這樣,突出了曹操的生性多疑和殺人如麻,只寫他不好的事情,不提他的功勞。真正的曹操并沒有《三國演義》里面那么壞,它不僅統一了北方,還搜羅文士,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學局面,用自己富有創造性的作品開創了文學新風氣。”是孩子就有表現欲,找到突破口,侄子馬上把學到的東西向倒豆子一樣“啪啦啪啦”全倒出來了。
“哦,那羅貫中有點過分,不能只記得一個人的過失,不記得一個人的功勞。”兒子說。
“那是一本小說,不是歷史書。道理是真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我說。
“名著耶!”
“名著也是小說,大部分都是虛構的。”侄子說。
“不管怎么說,都不能只記一個人的過失,不提一個人的功勞!”兒子輸了,心里不服氣,還在拗著來。
好像也不是拗著來,他的話似乎也有些道理,不能只記得一個人的過失而不提一個人的功勞。應用到生活中,應該也是有用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