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雪花如糖
《追風箏的人》將故事聚焦于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社會處于動蕩不安中的阿富汗,作者通過富家少爺阿米爾和仆人哈桑之間的友情,向人們揭示了成長中的幾個重要主題:愛、嫉妒、謊言、愧疚、贖罪。
故事殘酷而又震撼人心,原因在于它展現了人性的真實和復雜: 既有陰暗的一面,也有追求美好的一面,因而具有超越時間和國界的力量,引起千千萬萬個讀者的共鳴。有人說它是一部近代阿富漢的時代史詩,其實它更是一部人格成長的心靈史詩。
愛、嫉妒、慌言、愧疚,贖罪這幾個關鍵詞既是阿米爾人格成長的密碼,又是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重要線索。
01.幼時的阿米爾因愛生妒
出生起就失去母親的少爺阿米爾,在父親眼里是個懦弱的孩子。為了不讓父親瞧不起自己,他一次次地努力,渴望得到父親的關注和鼓勵。但父親的冷淡讓他失望。
當他把自己的小說拿給父親看時,父親僅僅點點頭,并無多大興趣。此時的阿米爾多么希望父親能像拉辛漢一樣說"親愛的,你很棒"。可是他的等待終究落空。作者兩次寫到阿米爾的失落與怨恨:
"也許我在那兒站了不到一分鐘,但時至今日,那依舊是我生命中最漫長的一分鐘。時間一秒一秒過去,而一秒與一秒之間,似乎隔著永恒......爸爸繼續盯著我,絲毫沒有要看一看的意思。"
"把它給拉辛汗。我要上樓去準備了。”他扔下這句話,轉身離開。在我生命的大部分時光,我對爸爸敬若神明。可是那一刻,我恨不得能扯開自己的血管,讓他那些該死的血統統流出我的身體。"
滿懷期待的孩子,渴望自己的小說能引起父親的興趣,得到他的肯定,結果換來的卻是父親的漠視。
與對阿米爾的態度截然不同,父親對仆人的兒子哈桑卻格外地關心和重視。
在哈桑生日之際,父親送給他一份非同尋常的禮物:請大夫給他做兔唇修補手術。
見此,阿米爾心里很不舒服:
"我希望自己身上也有類似的殘疾,可以乞換來爸爸的憐憫。太不公平了,哈桑什么都沒干,就得到爸爸的愛護,他不就是生了那個愚蠢的兔唇嗎?"
作為父親唯一的兒子,阿米爾無比渴望獲得一種獨特的只有自己才擁有的愛,但父親卻處處將他置于和哈桑同等的位置:給倆人買同樣的風箏和幾軸玻璃線。
此時,嫉妒的種子悄悄地在阿米爾心里萌芽。他一定要奪回屬于自己的父愛。
愛是一個人人格健康成長的重要源泉。愛的缺失會讓人自卑、脆弱、缺乏安全感。
阿米爾的父親只給了他物質上的愛,而把最為重要的精神上的愛卻賦予哈桑。這對阿米爾是不公的。歸根結底,阿米爾的脆弱以及對哈桑的嫉妒是父親不恰當的態度造成的。
02.少年的阿米爾因妒而說謊
當冬季風箏比賽來臨的時候,一直心存不滿的阿米爾決心贏得比賽,以此舉向父親證明自己終究非同凡響,從而奪回父親的愛。
就在比賽快要結束時,被割斷的風箏不知落向何處,勇敢忠心的哈桑為了讓阿米爾贏得最終的勝利,奮力地追回割斷的風箏。為此,哈桑遭到了阿塞夫等人的強暴。阿米爾躲在角落里,目睹著這一切。
是沖進小巷為哈桑挺身而出,還是逃跑?他選擇了后者,不僅僅是出于軟弱,而是心底里另一個可怕的念頭:為了贏回爸爸,這是哈桑必須付出的代價,這樣才會公平。
后來,阿米爾假裝對此事一無所知,而哈桑也沒有將因追回風箏所遭受的凌辱告訴大家,一切看起來那么平靜。
但阿米爾無法面對哈桑的若無其事,他不止一次地問自己:哈桑,我該拿你怎么辦。他希望哈桑將自己臭罵一頓,來減輕愧疚,但哈桑并沒有。背負著謊言的日子里,他心煩意亂:
"自那以后,哈桑攪亂了我的生活。我每天盡可能不跟他照面,并以此安排自己的生活。因為每當他在旁邊,房間里的氧氣就會消耗殆盡。我的胸口會收縮,無法呼吸;我會站在那兒,被一些沒有空氣的泡泡包圍,喘息著。可就算他不在我身邊,我仍然感覺到他在,他就在那兒,在藤椅上那些他親手漿洗和熨燙的衣服上,在那雙擺在我門外溫暖的便鞋里面,每當我下樓吃早餐,他就在火爐里那些熊熊燃燒的木頭上。”
哈桑如影隨形般地占據了他的生活,阿米爾整日焦慮不安。為了擺脫內心的痛苦與折磨,他萌生了一個念頭:趕走哈桑父子。
于是,他撒了一個讓他終生都難以安寧的彌天大謊:哈桑偷了自己的生日禮物——手表。
面對誣陷,哈桑沒有辯解,而是和父親離開。
此時的阿米爾是一個十二歲的少年,說謊僅僅是一種自我保護,但他沒有意識到自己犯下的錯誤有多么嚴重。就是這個謊言,改變了哈桑后來的命運,也使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
而所有這一切的發生,都緣于人性的嫉妒:
嫉妒,使阿米爾不能接受父親對哈桑的關心,想盡一切奪回父愛;
嫉妒,使他在哈桑為自己受凌辱的時候,不能挺身而出;
嫉妒,使他撒謊,誣陷自己的朋友離開。
03.成年后的阿米爾因謊言而愧疚
八十年代,戰亂爆發,阿米爾和父親被迫逃離阿富漢,來到美國。對阿米爾來說,美國是個埋葬往事的地方。他以為隨時間的流失可以慢慢地忘卻一切。
在初到美國的艱難歲月里,他和父親干著卑微又辛苦的工作,為一點蠅頭小利而販賣舊貨。在忙于生計的日子里,他一邊學習,一邊幫父親干活,直到考上大學。
然而,時間和空間并不能令他將痛苦遺忘,他會不自覺地想起哈桑。每當父親說起要是哈桑今天跟我們在一起就好了的時候,他覺得自己的脖子好像被一對鐵手掐住了,呼吸變得困難。他無法擺脫因謊言而帶來的愧疚,無法逃脫良心上的譴責。
在煎熬和折磨中,他想到過要正視錯誤,承擔后果。
但一個人公開秘密,尤其是自己曾經犯下的過失,這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做到?
心結的打開是一個極其緩慢的過程。
當父親替他正式求婚時,未婚妻索拉雅將她曾經叛逆、愚蠢和別的男人同居的往事告訴了他。這種勇氣對阿米爾的震動非常大:
她的秘密公開了,說出來了,得到解決了。我張開嘴巴,差點告訴她,我如何背叛了哈桑,對他說謊,把他趕出家門,還毀壞了爸爸和阿里四十年的情誼。但我沒有。我懷疑,在很多方面,索拉雅·塔赫里都比我好得多。勇氣只是其中之一。
后來,他結婚,父親病世,自己的第一部小說出版,生活逐漸變得好起來。
04.中年的阿米爾因愧疚而救贖
2001年,阿米爾接到拉辛漢的電話:"來吧,這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這個電話終于促使他有機會放下背負的謊言十字架,走上救贖之路。
與拉辛汗的會面,讓拉米爾知道了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
可哈桑已離開人世,拉辛汗希望拉米爾親自撫養哈桑的兒子索拉博。
起初,拉米爾不愿接受這一切,他無法割舍美國美好的生活:漂亮的房子,幸福的婚姻,前程遠大的工作。但拉辛汗說父親之所以區別對待他和哈桑,是因為虧欠哈桑,就把精神性的父愛賦予哈桑,而只在物質上滿足自己。
沒有良心、沒有美德的人不會痛苦。希望他到阿富汗,救贖自己的苦楚。
父親的自責帶來善行,他施舍街頭的窮人,建造恤孤院,把錢給有需要的朋友,這些統統是他自我救贖的方式。
拉辛爾說:當罪惡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
阿米爾戰勝了自己,歷盡種種磨難,救出哈桑的兒子,終于把他帶到美國。
命運總是反復無常。在阿米爾接索拉博回美國的時候,他再一次遇到了二十多年前強暴哈桑的阿塞夫。這一次,為了索拉博的自由,阿米爾勇敢地舉起拳頭向阿塞夫擊去。
盡管對手帶著不銹鋼全套,盡管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打架,盡管自己被打得肋骨斷裂,劇痛難忍,體無完膚,但阿米爾沒有屈服,只是大笑!因為,那一刻,他知道了,他通過自己的救贖打開了心結:
“好笑的是自1975年入冬以來,我第一次感到心安理得。”
“我體無完膚,我并不知道有多糟糕,后來我才知道,我心病已愈,終于痊愈了。”
05.救贖讓阿米爾找回迷失的人格
索拉博被帶回美國后,總是沉默不語,問而不答、空洞的眼神透露出對生活的無望。阿米爾和妻子想盡一切來幫助他。
有次看到天空中的風箏,阿米爾不斷地鼓勵索拉博,孩子終于放飛了風箏并勇敢地割斷了別人的風箏,臉上露出了淺淺的微笑。
激動的拉米爾發出了"為你,千千萬萬遍"的呼聲。
他要替他追回風箏,就像二十多年前哈桑為自己一樣。他興奮地吶喊著,奔跑著,追回的不僅僅是風箏,還有曾經迷失的人格。
父親的命運是救贖,阿米爾的命運也是救贖。
世事輪回,變的是滄桑,不變的是對美好人性的追求。父親如此,阿米爾亦如此。